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第1张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朱镕基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02/01/6715.htm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http://www.9time.com.cn/data/2006/0323/article_724.htm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民国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有个大地主庄园叫朱家大院,在朱家的家谱上曾说,其祖先叫朱连科,是代简王朱桂第七子怀仁王朱逊焴的后代,还说在山西有“朱十门”之说,即朱桂的十个儿子在山西后代很多,是名门望族。山西省应该有很多明室后裔。

朱镕基是岷王朱楩的后代。泰国也有朱姓,按清史上说的,永历帝被捉时,岷王子等八十人逃往暹罗,那么泰国的朱姓应该是朱镕基的本家。

另外,清军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朱明后裔,全部被遣送回大陆,据说是安置河南,不知后来如何。

http://post.baidu.com/f?kz=67872579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建水朱家花园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水朱家花园导游词1

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筑。

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目前,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有品味、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景点。

建水朱家花园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

朱家花园坐南朝北,入口为垂花大门。左侧沿街的10间"呆脚楼"与其后的"跑马转角楼"相连,是当年的帐房和资供应铺面等,是朱家经营进出口贸易,买卖大锡、洋纱布匹、食盐、烟土的"朱恒泰"总商号。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有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有右栏。

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朱家花园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垂花门楼的大门,是瓦屋顶,三叠水式楹。门头上方高悬着三重错落有致、优雅精美的檐枋,上面分别雕镂出富有寓意的图案:第一重檐枋上透雕出几尾游鱼和两条金龙,寓意为"鱼跃龙门"第二重檐枋上镂出朝阳和四只喜鹊,寓意为"四喜临门"、"蒸蒸日上"第三重檐枋上镌刻着佛手、桃梨、香炉、宝瓶等物,象征着"福禄寿"。旁边雕斗上镂空的金马、碧鸡,寓意"金碧辉煌"。金马、碧鸡传说是古代滇池边的两种神物,如今已经成为云南的象征之物。在大门前,有一对刻着龙凤图案的石鼓,据说两个石匠花了一年的功夫才大功告成。两个石匠把他们这件生命的杰作交给世人朱氏家族用银两和心血留下了这幢华丽的建筑。

进了大门是家宅,是三套三进的院落,并列连排。步入中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透空花墙,上面开着一道月宫门,正上方有四个字"循规蹈矩",背面则是"谨言慎行"。院子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前厅、中厅和后堂。前厅左接花厅,花厅三开间,卷棚顶,两侧置美人靠,主人在园中赏花观鱼后,可在此小憩。四面廊坊上均雕刻着精美的图样。当年花厅外面的这个花园是朱家少爷、小姐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吟诗写字,还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令人荡气回肠的《红楼梦》。在这个仿照大观园而修建的豪宅里,他们一遍遍地向往着属于他们的春天。

花厅内悬"中将第"匾,是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后获中将衔时所制,楹柱上还挂有当年云南都督蔡锷的题赠:"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朱朝瑛的居室,不对称,内高且斜,园内的人解释说这就是"歪门邪道",有辟邪之意吧。朱家花园北面居高,宅子正门进来会逐渐变高,加之轴线偏斜,于是形成了外面人看里面不清,里面人看外面准确,其用意一是可隐藏主子的隐私,二来也可以监视下人们的举动。

在写着"中将第"的花厅两旁,就是朱家小姐的绣楼、闺房。那香闺寂寂,"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之类的香奁故事,在帘栊低垂后面,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1998年,在重修朱家花园的施工中,管理人员还在楼上发现了朱家小姐学诗时,经老师批改过,画着红圈圈的诗文。现在,它们也在朱家花园内的图片展览里,那些娟秀的字迹,依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与脉搏。

闺房里,花瓶、床铺、墨砚、帐幔、瑶琴等等都在(仿古品),一副清代大家闺秀的气派,似有佳人余韵。这个落入民间的"大观园",和《红楼梦》一样,没有逃脱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那些可爱、高贵而又充满灵性的女子,都生逢乱世。这些弱小的女子用惊恐的文字记录下了眼中的世界:"千方百计终难安,坐困愁城泪沾襟仲春九月天气寒,何处惊现枪炮声"、"何地茫茫起黑烟,继而红光火冲天。兵匪相争施回碌(火灾),良民保命恐后先"、"牧童去来有归路,手足逃难无歧途。每日观音座下拜,骨肉早早还故乡"。

走过"蓄芳阁"、"含玉楼"、"红楼影射"楼阁,一幅幅对联显示着豪宅主人曾经的风雅情趣错落有致的精巧花木,曲径通幽的层层院落,整座园林尽显神秘与高贵。

豪宅东面的朱氏宗祠也是一套三进院落,在墙壁上刻着五百多字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前有池名"小鹅湖",典出南宋朱熹讲学江西铅山鹅湖寺。池前建有水榭,是朱家的戏台。池上石栏两面还刻有24幅诗词书画和浮雕,其中一首诗正描绘了朱家当年笙歌盈门、风光无限的佳境:

园林如画傍祠堂,桂子兰孙吐异香。

得地恰当临北极,凿池翻喜在中央。

红莲映日恩光远,碧沼无波世泽长。

最好夜深人傍槛,石栏杆外水风凉。

可以想象,当年朱朝瑛的母亲黄夫人也像大观园中的贾母一样,带领儿孙家眷们坐在雍容华贵的华堂里看着人间戏剧上演。

华堂后面,是家族的.议事厅。当年的朱氏兄弟们,就是在这里商议国家朝政、家族事务。据朱氏后人回忆,当时朱家大小百余口在一起吃饭,好不热闹壮观,像现在小学生值周一样。当时各家媳妇轮流做饭,五天一轮。朱氏后人记得最为"辉煌"的一次吃饭是朱朝瑛之母黄夫人去世"开大丧",当时临安城(即如今的建水)两天不烧火,朱家花园里到处都摆满了吃饭的桌子,据说杀猪的人在别人将猪捆好以后,只负责走过去捅一刀,剩余的事情由别人料理,可结果从早到晚,他杀了整整一天。

由于南方气候相对比较温和,朱家各个房间的房门都是敞开的,门门相通,院院相连。亭台楼阁、过道门洞,层层叠叠,恍若一个个小小的、可爱的迷宫。

天井中有一口水井也是与众不同,不仅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更妙的是它的水位始终比地面高,当年朱家人将它视为"财源"。因为她的水位极高。无需吊桶,伸手即可触及水面。井缘上有个小洞,据说水位最高的时候,井水就会从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也称"财源滚滚"。传说朱家之所以财源滚滚,与这口井的风水也是很有关的,因为水位高,所以才会财源广进。

朱家花园院落层进叠出,房舍鳞次栉比翘角转椽,陡脊飞檐,屋面反曲有举折呈流线型四十二个用青石板铺地的大小天井,几百道木门花窗、画轩雕栏,让人眼花缭乱造型奇美,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富贵而不失风雅。游客一进入朱家花园,就会为这座大型民居建筑艺术的高超而惊叹不已。

建水朱家花园导游词2

朱家花园风景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中心,翰林街中段。距省会昆明220公里,全程贯通高速公路,约3小时车程。朱家花园是清末年间当地富绅朱渭卿弟兄所建的家宅和宗祠。

云南建水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三十年,于宣统年间终告落成,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整座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 “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三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并列连排组合式民居建筑群。

朱家花园的建筑规格处处维系着中国尊卑有序的政治制度,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长工佣人住漏角,都按照名分和地位等级修建。垂花大门、吊脚楼、花厅、小姐绣楼、内院、宗祠戏台等建筑的装饰亦十分精美,其雕刻绘画通过丰富的乡土语言,巧妙地组合出令人愉悦的形态和风貌,是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祠堂,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

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祠堂,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的石栏上还有十二幅浮雕和诗词书法,极具艺术价值。据说当年朱家主人常邀文人雅士会聚于此,谈诗论政,饮酒品茗,吟风诵月。每当祭祀祖宗,则请滇剧名角来水上戏台唱戏助兴。从朱家花园的房屋和庭院建筑的格局,人们不难想象当年朱氏家族的生活状况。

建水朱家花园导游词3

建水朱家花园坐南朝北,人口为垂花大门。左侧沿街的10间“呆脚楼”与其后的“跑马转角楼”相连,是当年的帐房和物资供给用房。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水池边的右栏上有12幅石浮雕和诗词书法,极具艺术价值。主人一定常邀文人雅士聚会于此,或谈诗论政,各吐经纶:或饮酒品茗,吟风诵月。每至祭祀补祖宗,喜庆寿诞之日,则请滇戏名角前来水上戏台唱戏助兴。每当此时,院内红烛高照、香烟缭绕,鞭炮齐鸣,瑞气氤氲、丝竹管弦,通宵达旦,一连数日,热闹非凡!

朱家花园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占地面积甚大,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

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是建水古城的得要组成部分,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学者们来建水考察后,认为如此巨大规模而又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群在国内实属罕见,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铁青还挥毫题词:“朱家宗祠,华丽民居,旅游开放,建水一奇”。

朱家花园从落成至今的近百年中,因几度被抄没,解放后又几度挪作他用,长时间未曾作过任何修缮。1990年建水县政府收回朱家花园后,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其进行整体维修。1998年10月,朱家花园被列为我省精品旅游项目后,又投入近82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并重建了后花园,才使这座百年老宅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

如今,朱家花园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有一定规模的档次的,有品味,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景点。特别是县旅游部门利用原建筑房间众多的特点,从二进院的四个院落中增辟了“梅馆”、“兰庭”、“竹园”、“菊园”共28个房间作为客房,供游人入住,亲身体验清代起居生活方式。房间内的床,凳,桌,椅及宫灯赞美均采用紫木雕刻,体现清代风格:门僮及导游小姐的服饰和接待客人的清式礼仪,让人有恍若置身百年前历史生活的感受:游清代民宅,园红楼幽梦——此举颇受中外游人的欢迎。

余准

2015年冬天,诗人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云南的一座小城——建水。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此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这是于坚的著作《建水记》的开篇。于坚是昆明人,但从1992年第一次来到建水开始,他便爱上了它。在书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这座小城的生活和日常之美,追问“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

带着对答案的追索之心,我也来到了建水。

藏在云南的江南

建水虽在云南,却有“临安”的古称。这来自于元代在云南设立临安路,下辖建水,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云南后,改路为府,将府治迁移到了建水,从此建水也称临安。

建水东门为明代初建,至今保留 图 东方IC

于坚则觉得,“临安”的名字象征着对杭州的向往,“建水人要在他们的家乡建造一个杭州那样的天堂,他们成了。”

万历年间的云南右参政谢肇淛所著《滇略》一书中称:“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到了明嘉靖十三年(1534),流放至云南的诗人杨慎,被建水城的文明和繁华所倾倒,写下了《临安春社行》一诗,至今流传:

……

宛洛风光似梦中,

故园兄弟复西东。

醉歌茗艼月中去,

请君莫唱思悲翁。

四百多年后,这座小城奇迹般的还保留着杨慎笔下的风貌。他提到的 燃灯寺 还在,住过的 福东寺 还在,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他走过的巷子称为“ 太史巷 ”,将与他四川新都家乡的桂湖相仿的洗马塘称为“ 小桂湖” ,这些也都在。

更重要的是,它们尚未变成“地标”、“打卡地”,在古意盎然的巷弄之中,烟火生活依然都在。于坚惊讶地写道:“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诗中写到的那个世界,虽然细节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氛围依然可以感受到。”

一处典型的建水民居宅子门口 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 作者 摄

明代遗留的建水城,如今仍有东门存留,后来人们又重建了西门、南门和北门。城门内外,古巷纵横、雕梁画栋,明清古宅星罗棋布,寺庙、道观、府衙错落,还有上百口古井依然滋养着当地人的日常,一如数百年来。

在城中闲逛,不用太按图索骥。这里的巷子正适合闲庭信步,不经意就能撞见路边古色古香的民宅,大多数都极具气派:青瓦飞檐的正门,雕刻精美的门楣,门两侧贴着新鲜的红对联,门上尚留着已褪色的几十年前的甚至上百年前的装饰画。门口有时往往停着一两部电动车,有的家庭还喜爱在门外摆放数个花木盆栽,一望便知被主人精心侍弄过,显示大门之内,牖户之间的审美情趣。

建水的窗下风景

想要一窥建水过去的繁华生活,少不了要去“ 朱家花园 ”。光绪年间,建水成了滇南的贸易重镇,建水朱家通过商号“朱恒泰”,将通海的镐锤铲,玉溪的麻布杉,石屏的竹制品,建水的青蓝靛……销售到了东南亚,也因此成了建水首富。

朱家花园便是朱家两代人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苦心营建的私家宅院,有趣的是,就像建水的名字“临安”一样,朱家花园也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庭院优雅,曲径通幽。

朱家花园的月洞门

除去一间间独具韵味的小院,花园中最精彩最宏大的建筑当属祠堂,这里有方池、水上戏台、亭阁,掩映在庭荫花木之间。水池边的石栏上还有十二幅浮雕和诗词书法。据说当年朱家主人常邀文人雅士会聚于此,谈诗论政,吟风诵月。每有祭祀庆典,还请滇剧名角来水上戏台唱戏助兴。

朱家花园的戏台

如果你信步逛到建水的 文庙 ,可要当心,准备好充足的脚力,因为偏居在西南小城的这座文庙,从规模上和保存完整程度上来说,是全国第三大文庙,仅次于曲阜文庙和北京文庙,也是南方最大的文庙。

建水文庙的大门不见得异常宏伟,但入内之后所有人都会被烟波荡漾的 泮池 之大受震撼。泮池之后,是壮丽的“洙泗渊源”牌坊,引领着游人进入碑廊、棂星门,乃至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和殿后柏树森森的孔林。

泮池一角

这座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到了明代,头科翰林李遇元由京城绘来曲阜孔庙王宫式建筑图样,建水文庙按样改建,便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明清时,它是临安府学和建水州学所在,并曾一度寄寓着元江府学,成为滇南的文化教育中心。大概也正因此深受儒学浸淫,建水虽然是一座西南边陲小城,整座城市却有着如中原和江南一般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旨趣。

宏伟的孔庙建筑群便藏在牌坊之后

要了解建水的近代史,可以往古城外的 临安站 ,看看 建水小火车 。建水小火车是一条 米轨铁路 ,也就是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最有名的米轨铁路,当属 滇越铁路 。而建水小火车则有自己的故事。

20世纪初年,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让云南许多有识之士痛感主权丧失,他们联名要求修建属于云南人自己的个(旧)碧(色寨)临(安)(石)屏铁路。1915年,由云南本地商人投资修建的个碧石铁路开建,建造者为扼制法国人借滇越铁路觊觎云南矿产资源,果断决定实施轨距为600毫米的寸轨。

但在修建到临安段时,个碧石铁路总工程师萨福均建议按米轨建设,但先铺寸轨,待有朝一日国家强盛,收回滇越米轨铁路时,可以把个碧石铁路改为米轨,与滇越铁路相联通。直到1970年,个碧石铁路终于扩建为米轨铁路。

如今的临安站依然保存着一百年前的车站建筑,它与滇越铁路站房“红瓦黄墙”的典型法式建筑不同,个碧石铁路采用“青瓦黄墙”,使用了具有中国民居特点的青瓦,既体现了中国建设的古朴大方,又与滇越铁路风格相近。

临安站的站房

如今,个碧石铁路在建水和团山村之间开辟了13公里的 旅游 观光线路,可以带游客从临安站出发,经“十七孔桥”、“乡会桥站”,最后抵达以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著称的“团山村”。可以说,与滇越铁路的“异国风情”感不同,个碧石铁路具有更为浓郁的中国气息,沿途古桥古村、荷田水塘,有淡淡乡愁之味。

站台上富有怀旧气息的站牌

走入建水人家

在《建水记》里,于坚几次感叹我们处在一个对“家”的概念不再留恋的时代。

在建水人的眼里,家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托辞之所。“托辞”意味着这个家是有含义的,不仅仅实用,也可以栖身,还可以玩乐、施教,而且神性、美好、真理、寓意都要时时刻刻在场,能够赏玩,能够陶冶,能够诗意地栖居。

一处建水民居的大门

明朝初年,江南来的移民在此扎根,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彼时他们的生活方式。

于坚说,这些人里有匠人,厨师、鞋匠、医生、演员、工匠、教师、建筑设计师、诗人、画家、歌姬、农夫、高僧……辎重里有金银首饰、丝绸、绣品、瓷器、竹器、文房四宝、稻种、莲藕种、花种……生活是最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生活,而生活就是细节的烦琐,生活是世俗的,是要在场的。

“我去过几百个县城,但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无数曾经像建水一样的城市消失了,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化都市,但只有建水是活着的。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他在昆明生活这么多年,没有像建水这样在大街上随时能看到老人,大家走着走着就能遇到熟人,互相问好,让每个人都觉得有存在感。

建水城中有 500多个四合院 。2013年起,在建水人、被称为“建水古城恢复组组长”的马辛林主持下,开始部分修复。

老马不是建筑师,但对传统生活的范式,和对美感的把握,都让大家服气。建水东门前的 迎晖路 是条古道,为了方便行车,政府将它拓宽了9米。马辛林觉得拓宽后的马路,行车是方便了,但是却有碍行走。于是他按汉代官道的传统,在道路中间加设露亭,供行人遮风避雨,也能使街道没那么空洞。

曾家别院 是他修复的第一个院子。别院的主人是曾力,他是曾子的第74代孙,至今,他全家依然居住这里。如今,影壁前的盆景、轩窗下的卷轴、堂前的明代匾额……都带来古典气息。傍晚时分,大家都热热闹闹聚在中庭池畔的石桌旁吃烤肉,喝苞谷酒。一位参与了曾家别院修复的年轻人也在座,他去安徽读了大学的建筑专业,却选择回到家乡建水定居,这里的古建筑多,工作也多,何况,家也在这里,建水人舍不得家。

曾家别院中轩窗下的盆景,虽然是普通的红薯叶子,也带来美感。

马辛林和曾力想要的,不仅仅是重建一个家,他们想让建水更多地留住往日生机。 焕文书院 曾是清代县学,是建水的四大书院之一,后来,被改成了建水县第二小学,直到搬出,一度荒废。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受这方水土养育、文化滋养,对于书院,我们有很深的感情。”曾力说,自己的爷爷就曾作为焕文书院民国最后一任校长和新中国第一任校长。因此,在书院荒废之后,曾力与合作伙伴决定作为民间资本入驻修缮。

修复后的书院一角

他们复建了对山门,修复改造了礼门、讲堂和藏书楼,如今庭院整洁,花木掩映。曾力说,老屋修缮的最终目的,是让它“活”起来,来延续我们的记忆和乡愁,他希望可以通过突出书院的功能,开展一些国学活动,来丰富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传承。

老李,是建水城中另一处四合院的主人,它也有个名字: 静庐 。从老李的太爷爷起,他们一家在这里居住了四代人。2005年, 老李重新修缮了静庐,开辟了几间客房,使它更适合朋友们在此小聚。

这里也是我在建水最喜爱的小院子。比起曾家别院,它更小,也没有那么整齐,但是小小的院子树影斑驳,池塘里装点着老李从各处搜集来的石头,亲手做的盆景和亲手烧的紫砂壶,蒲草在水边蓬勃生长,正堂檐下悬着牌匾,上书“善与人同”,这是老李的祖先在同治年间考中举人时获赠的遗物。

夜间的静庐

在许多地方,老宅也许已经变成了民居博物馆,或变成了迎来送往的业主和客人们暂时的栖居地,但在这里,老宅的主人依然在老宅里,过着他们的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

爱吃豆腐的建水人

建水人的吃食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这里的古井供养着全城人的生活,也造就了当地人最爱吃的豆腐。

说到豆腐,就不能不提西门外的 大板井 。这里的井水是全城最甜的,每天,当地居民络绎不绝地来打水,并且遵守着严格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打出来的水,就不能再倒入井中了。

在西门打水的当地人

就在大坂井隔壁,有一家 板井豆腐坊 ,当地人也叫其“ 西门烧豆腐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豆腐是用大板井的井水做出来的,曾家一家人在这里做豆腐,深受建水人喜爱,已经传承了6代。

板井豆腐坊楼下卖豆腐制品,楼上则卖现制的豆腐花和豆浆,许多建水人的早晨,就从这里开始。5元管饱,豆腐花与豆浆随便添,酱料自制,有咸有甜,味道丰富。还有油炸干豆腐和豆腐皮。

建水人爱吃豆腐,可不止这一家。到了晚上,城里随处可见的烧烤摊上,和别处不同的就是一定会有烤豆腐,而每个食客也一定会吃上一份。

金黄酥香的烤豆腐

烤豆腐不用点,而是在桌上架起烤架,在食客面前烤。烤得金黄,鼓鼓囊囊,香气四溢。谁想吃就直接拣到碗里,配上蘸水,趁热送进嘴里。烧烤师傅会捻起一枚黄豆(或是玉米、豌豆)放在食客碗里,代表一枚豆腐,最后按数量结账。一块烧豆腐价格在5毛钱左右,吃撑也不过几块十几块钱。

在清代门楣下吃烧烤,大概是建水独一份的享受。

想多品尝点建水特色,于坚最爱的是古城内临安路上的 临安饭店 。它开业已经快七十年,在古城中轴线上的临安路上几乎已是一景。它的装修也不豪华,楼下像个小吃店,迎来送往,热闹嘈杂,两边楼梯上去,又是临着轩窗的雅座。

在于坚看来,它有着《水浒传》里的江湖气,“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麦!”

建水的美总是如此这般,藏在世俗的烟火。在《建水记》中,于坚总是想要找回这种似乎在今天已经逐渐变得不重要的世俗感。这不是指对物质追求,而是一种对现世生活的感受力。如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建水人对生活的热爱就想这样,在一箪食一瓢饮中,得到无穷乐趣。

校对:施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437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5
下一篇 2023-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