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第1张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在纳西民间的古典音乐,它是一项无形而最赋予生命力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由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构成。它是古老的洞经音乐的传承及与纳西音乐融合的结晶。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老的风俗性古典音乐套曲。关于它的来源,一说为“元人遗音”,一说为“创自民间”。它共有十大调,现只存八大调,以乐器合奏乐为主。 《洞经音乐》是明清时期传入丽江的汉族道教洞经音乐,带有汉曲丝竹乐风。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 流行于丽江的洞经音乐,既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之风,又揉进了纳西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的韵律。《洞经音乐》共有二十多首,其中《八卦》、《山坡羊》、《浪淘沙》、《水吟龙》等被中国音乐界专家鉴定为“中国唐宋遗间”。

纳西古乐历来以其庄重典雅的格调著称,它是一种高雅的智能艺术。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驰名中外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是保存及推广洞经音乐的代表者,他们以古老的乐队,精湛的技艺,巡回各地演出。

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带兵入闽,后称闽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另外,北方艺人,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这就极大的促进了闽文化(包括音乐)的发展。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诏安城内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馆社,其影响最大的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乐馆以乐会友,夜临乐声四起,热闹非常。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还配有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乐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云霄县和漳浦县“会乐”活动也非常领繁。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但古筝在乡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

福建“古乐合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闽筝史,“古乐合奏”以古筝为主奏的演奏形式,相似于河南板头的“中州古乐”和“弦索雅乐”,可以说,闽南筝和河南筝、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武林筝是同源分流,都可能是出始于古老的秦古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408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5
下一篇 2023-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