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圣地(126)——波密到林芝

心中的圣地(126)——波密到林芝,第1张

波密到林芝,是西藏地区最美的路段之一,也是进藏人员最多的路线。

我们从昆明一路过来,因为疫情的原因,遇到的进藏 旅游 车辆比较少,在这一段,相对就多了起来吗,而且各种交通工具都有。看看我们前面的这两位摩托手,这车,这人,这装扮,够酷!

还有比他们更有有意思的,在我们前面行驶着的一辆车,借助车上厚厚的浮灰,绘了一张地图,仔细看了看,居然和我们行走的路线是相同的!可我们在路上并没遇到他们啊,看来是我们走得比较快,过了波密后我们追上了他们。

这是一辆来自武汉的车,经历了那场疫情劫难之后,终于可以出来耍了!也许和我的想法一样,此时,走滇藏线是最为安全的。英雄所见略同啊!哈哈!

在这一段,车辆明显多了起来,这也是西藏地区车流最多的线路了。

前面这辆车是鲁D牌照,是来自枣庄的,这可是我们徐州的邻居呢。走到了现在,终于看到了外地自驾车辆开始陆续进藏了。

这也是武汉的车,看来武汉出来的车不少。不光有车流,还有人在徒步,不知是要去哪里。我们的车满员,不然可以带她一段。之前几次进藏,就经常带人,这次是没办法了。

前面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通麦大桥。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著名通麦天险路段上的咽喉工程,这座大桥我也经过了几个“版本”,目前在同样的位置还分布着不同 历史 时期的三座跨江大桥,现在通车的通麦特大桥为单塔斜跨大桥,原来的两座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的通行。

现在的这座大桥比我前面两次经过时的大桥要气派和坚固了很多,现在的这座桥命名为通麦特大桥。之前的两座能够通车的桥叫做通麦大桥。

仅仅从桥面的宽度就可以称得上“特大”两个字。之前走过的大桥,宽度只有现在的一半,第一次2007年经过的大桥只允许单车通行。

现在通过通麦特大桥,与在内地经过的公路桥没有两样感觉。

从通麦大桥的建设 历史 ,就可看出藏地公路的建设历程。

第一座通麦大桥于1950年代修建,2000年被易贡湖大溃坝冲毁。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湖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特别是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原有的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当时连远在墨脱县背崩乡的雅江解放大桥也被冲毁。

通麦大桥是一座保通性工程,该桥的建成,使中断的318国道得以畅通。没有通麦大桥,就无法保障318国道的畅通。冲毁的通麦大桥再次建成后,每次只允许两部车同时过桥,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铁索桥都在颤抖。出于安全考虑,当时不允许对通麦大桥拍照。如今原有的双塔双跨大桥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通行。第二座通麦大桥建成后,于2013、2015年连续出现故障。第三座通麦大桥建成于2015年底, 大桥设计为单塔单跨跨自锚式空间主索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为单塔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415.8米,主跨为256米,高59.5米。

车子开过通麦特大桥后,我让传奇停了车,我想记录下不同的几座通麦大桥。可当我下车走向江边后,发现除了能看到特大桥外,之前的那两座桥根本就看不到了,全部被江边的植物给遮挡住了。而且越往江边走,位置越低,越是看不到下面的桥体。

只能在树枝的缝隙中,隐约看到老大桥的一点点影子。看来只有用无人机航拍才能看清楚全貌。通麦悬索吊桥、 汽车 保通便桥和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已经成为西藏公路交通发展的见证。可惜我所在的角度,没法看清楚并列的三座桥,想回看老桥的愿望没能得以实现。

那就好好记下这座通麦特大桥的样貌吧。

从通麦大桥开始,通麦镇-排龙乡的14公里路段,号称"通麦坟场"。有的人统称这里为通麦天险,曾是川藏公路南线最险的一段路。当年我曾走过这一段,波密县城和林芝县鲁朗镇之间,14公里路程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

这里号称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甘肃省舟曲县号称亚洲第一大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川藏难,难于上西天",最难的路段就是这里。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据说,建成通车后,已经发生了数千起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针对这个“死亡地段”,建设者们不断对道路进行整治改建,通麦天险这个"肠梗阻""卡脖子"路段的改建工程于2012年底-2016年4月进行,总投资近15亿元,建成了"五隧两桥"。原来二十来公里的路缩短为5公里多,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这里再也没有了死亡威胁,且安全便捷。

开车通行在隧道中,不仅遭遇不了泥石流塌方的威胁,也看不到悬崖上裸露的山体,从人的心理感觉上也安全了很多。

在这一段路上,隧道一个接着一个,五条隧道几乎是连着的,以此保障了这段路的安全通行。

前面,在帕隆藏布江上,又见一座大桥—迫龙(帕隆)沟特大桥。这座迫龙(帕隆)沟特大桥飞跨在迫龙藏布大峡谷,汹涌的易贡藏布上,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迫龙沟特大桥为西藏自治区内最大的公路双塔斜拉桥,大桥全长743米,桥跨布置为:156米 +430米 +156米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边跨为混凝土主梁,中跨为钢混组合梁。其中1号索塔高146.7米,2号索塔高139.7米,桥面以上塔柱为A型,桥面以下合并为单柱形式,下部采用群桩基础。于2015年11月26日12点15分完成合龙。

它所在的国道318通麦至105道班段以及102滑坡群是川藏公路自然灾害多发路段,易发塌方和滑坡,致使路基损毁严重。加之这一路段的通麦大桥是单行道,过往车辆必须单车错时通过,时常造成交通阻塞。2016年4月13日,已建成的国道318线川藏公路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这标志着通麦天险路段全部贯通,从此天险不再险!

转摘几张网图,看看以前这里的道路状况。由此可见当年的这段天险之路是多么的险!

2003年7月21日,来自北京的骑行者经过通麦天险时被飞石砸中头部,不治身亡。2012年6月16日夜间,一辆依维柯中型车在经过通麦天险的老虎嘴路段时,掉入帕隆藏布江中,10名乘客全部被江水冲走而遇难。

当年,在这段14公里的死亡道路上,每天都有事故发生,每年都有很多车辆坠崖报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有些人永远消失在这条帕隆藏布江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山体、路基构造,使这段路每年都被损毁。虽然年年都修,但终不能抵挡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这段路的严重毁坏。

现在建成了隧道和桥梁,这一段路很轻松就可以通过了,后边到林芝就更是一路畅通了。道路畅通了,但因为多个隧道的路途,途中的美景也就没有了,可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次经过鲁朗时因为天色已晚,没有停车,南迦巴瓦也再次错过,多次往返318这一段,都没能见到南迦巴瓦,看来是我今生与它无缘,随后,一路驱车直达林芝。

原产地:

原产于我国四川与湖北交界的山岳地带,此处有野生梅树的分布,在台湾的阿里山中也有野生梅的群落。最近在西藏波密县通麦乡的山脚林缘(海拔2000—2300m),发现梅的纯野生种,认为梅也是西藏原产。成为东方的特有果树树种。

过去有人认为梅原产于日本,这是不对的,中国的栽培历史也比日本久。

林芝大部地区气候湿润,景色宜人,景点各异,抽个时间,带上孩子一起来玩玩吧。

林芝亲子游去哪儿好

1.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还有一为“天山掉下来的石头”。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

2.尼洋河

尼洋河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它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藏语称河为“曲”,称湖为“错”。尼洋河,藏人叫它尼洋曲。汽车顺着拉萨河河谷一路向东,渐走渐高,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继续往东,就进入了尼洋河河谷。米拉山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尼洋河有一处景观叫中流砥柱,那块岩石像一牧带纽的四方印章,有一幢别墅大小,矗立在尼洋河激流中心。河水冲击到这块巨石上,溅起一片浪花,翻滚激荡,夺路而去。游客们都在这里下车观看,惊叹,拍照。对于水中这块巨石,游客们的议论和感慨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惊涛骇浪,岿然不动。另一些人则说,它阻挡潮流,不识时务。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山高沟深,河流湍急,为尼洋河第一大峡谷,江中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背靠神佛山,相传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

3.鲁朗林海

鲁朗林海位于林芝地区八一镇以东约80km的川藏公路上,海拔3700m,这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林海由两侧青山中的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树木以青冈为主,林海中间则是整齐划一的草甸,溪流蜿蜒其中,此外还有大量鸟类栖息于此。每年4月中旬到6月初,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4.通麦

通麦是个气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1800多米,属峡谷地段,丰富的雨水常将谷地两侧的山石冲垮,通麦前10公里的帕隆是川藏线上闻名的天险。这段仅长10公里的帕隆峡谷道,通常需走3个多小时才能通过。帕隆藏布江从通麦流过,它与雅鲁藏布交汇之处就是著名的马蹄形大拐弯的弧顶处。

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迦巴瓦峰处做急拐弯向南流,在林芝地区米林县派乡以北形成险峻幽深的大峡谷,平均海拔3000m以上,长达近500km,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首。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从白玛狗雄往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还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雅鲁藏布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峡谷内可领略热带到寒带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汇集了众多生物资源,是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6.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位于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达则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圣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来此转山朝拜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

7.巴松错

巴松错在藏语里意为“绿色的水”,海拔3469m,是红教的著名神湖。每年藏历4月15,也就是6月1日前后,有许多当地人前来转湖。在巴松错湖100m处有一扎西岛,有当地的老渡工手划渡船搭乘游客前往,2元/人。岛上有一座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寺庙,建于唐代末年,门口左右两侧供奉着男女生殖器的木雕,生殖之神是高原居民的守护神,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幸福。来这里拜的人一拜佛主,二拜生命。巴松错有条很明显的徒步小路,不会迷路,徒步旅行一般需用时2天,可以自带帐篷,或者选择沿湖的招待所落脚。

8.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东约100km处的玉普乡米堆村,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m,雪线海拔只有4600m,末端海拔2400m,冰川下段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两侧大山巍峨峻峭,鬼斧神工,雪山和云雾交织在一起,如梦似幻,使人惊叹不已。爬冰山对体力有一定要求,需带食物、水等补给品,注意保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397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4
下一篇 2023-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