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河流流向是什么?

北京河流流向是什么?,第1张

北京河流流向东南。

北京地区,主要河流有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这些河流都发源于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它们在穿过崇山峻岭之后,便流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别经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马河、北运河都汇入海河注入渤海。

北运河流经北京北部和东部地区。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北运河是7世纪初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北京城近郊区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凉水河等几乎全注入北运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

北运河名称由来

北运河,历史上称潞水,又有潞河、白河(白漕)、沽河和外漕河之称。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原通县)城北注入温榆河,成为济运主流。

白河(白漕)是明代的称谓。北运河开凿于潮河、白河全流以前,以白河下游为基础开挖形成,因此,明代称之为白河。明代亦与南运河等河段一起称通济河。沽河也是白河的旧称。

作为北运河的起点,通州区(原通县)古称潞州,故北运河潞州以下古称潞水,又其为漕运所经,故称北运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运河,百度百科—北京水系

莱西市龙口西路。孙受镇指沽河街道。 沽河街道,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地处莱西市中部,东与水集街道为邻,南靠孙受镇,西与院上镇、武备镇接壤,北依日庄镇。根据地图上显示,莱西孙受镇在莱西市龙口西路有洗车店。莱西,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

“大沽炮台”,是我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常接触的地名,而在天津的地名中,末尾带“沽”字的特别多,盛传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说。

而史料证实,天津实际上不止七十二个“沽”,如果把天津、宁河、宝坻、蓟县、玉田、丰润诸县叫沽的地方都加起来,共有八十一个“沽”。诸如城内二十一沽,有丁字沽、西沽、东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元沽等;在宝坻有二十九沽,如翦子沽、南在沽、五道沽、小塔沽、大沽等;在宁河有二十二沽,如齐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麦沽、傍道沽等等。

“沽”字包含何意,为什么古时候天津一带的人那么喜欢这个字?

有词条解读说“沽”除了买、卖之意外,“沽”还指是“临水”,是河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有开口的环水高地。而且,这样的环水高地不论枯水期和丰水期都可与住人。天津的先民大概是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这一特点,才选择了逐水而居,既可渔猎农耕,又很少遭受自然灾害。

的确不假,天津的地理特色,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天津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海河又称沽水,天津人把海河视为母亲河。是它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等与渤海联通起来,形成了城市风景轴线。天津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因此,天津的地名中,带水偏旁的字特别多,除了沽,还有泊、洼、港、沟、河、湾等,当然做多的还是“”。

当地民间流传的一则传说,把古时候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百姓受到惩罚,与“沽”字地名的普及联系到了一起。

说是古时海河一带的居民以打鱼、割草、熬盐、贩盐为生,收税的官员很少来到这里。到了汉代,这里已变成人烟稠密、繁荣、富庶之地。朝廷开始重视海盐生产,征收盐税,并在当时渤海郡章武县的大直地区设置盐官署,钦命盐官长坐收盐税。那时实行包税制,超征部分,全归盐官长自己占有。盐官长带的千余兵卒,分驻沽水两岸。他们不分盐户、渔民或种地、割草的人,一律进行敲诈勒索,稍有不从,不是坐监狱就被被打死。

有一年盐官长突然得了大病,背上长了个碗大的疔疮,疼得钻心。随侍们又是求医问药,又是请术士巫婆设坛作法,但却不见好转。

一天夜晚,盐官长在梦里被两个公差抓进一座宫殿里,金甲力士踢得他跪倒在地。只见殿上坐着一位白胡子老人,手持大锤,怒容满面。老人说:“我乃古水真君,自从来到这里,万民康乐。想不到,你这贼子敢逞淫威残害生灵,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盐官长狡辩,老人举锤便朝盐官长背上疮口打去。疼得盐官长滚地求饶。

第二天夜里,盐官长又做同样受审的恶梦,还梦见被他打死、逼死的百姓数千,要把他凌迟斩首,吓得盐官长哭叫惊醒。随侍们听后。急忙请术士来给盐官长圆梦。术士说:“古水二字合为字,古水真君乃是沽水的水神。想求宽恕,只有祈祷悔罪。”盐官长忙问:“如何悔罪?”术士想了想说:“免除沽水一带捐税徭役,叫百姓安生,神人自会宽恕你。”盐官长忙点头称是,马上吩咐下去,供起古水真君牌位,早晚焚香拜祝。又贴出告示,沽水两岸的村庄和以“沽”为名的村庄都予以免税。告示一出,被豁免的村庄当然高兴。其它村庄、座仿一听说叫“沽”字可以免税,也一阵风似的把名称改成了带有“沽”字呈报,请求免税。于是出现了八十多个带“沽”的地名。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沽上。称津门是因为明朝初年在此设军事卫戍之地天津卫,它地处京畿门户,所以叫“津门”。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首都南京,登上了皇帝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下旨让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除了前面的民间传说以外,对天津地名中“沽”字居多,亦有历史沿革之说。在设立天津卫之后,此地也称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称,更与河流的名称有关。沽是一条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县以东,并有东西之分。东沽河即今京津一带的潮白河、蓟运河等;西沽河即今北运河、海河。所以沿沽河两岸的村庄名称多带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汉沽等。

历史上天津最早繁盛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粮食、丝绸、茶叶的货物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有“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一直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在天津“七十二沽”中,名声大的是从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继之是城东北的小直沽,东、西泥沽,直到海河入海处的大沽。

西沽和丁字沽距离较近。清初诗人朱导江留有诗句:“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潞河即今北运河,卫河是南运河,两河流进天津,在城北八里处汇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西沽在明代曾设官渡,清康熙时在旧址设浮桥。民国期间,当地人沿北运河岸遍种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十里飘香,成为天津春游胜地。

大沽,是天津“七十二沽”的最后一沽,位于海河入海口,被誉“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

从明代起,大沽口就开始驻军设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四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随着清末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386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4
下一篇 2023-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