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和十渡在哪?

云居寺和十渡在哪?,第1张

在西山地区云居寺和十渡同样吸引着来自中外的游客,使人们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方面领略北京这座古老城市迷人的风采。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的南尚乐乡水头村,南距拒马河不足10千米。上房山云水洞位于云居寺之东北约10千米处,距北京市区约75千米。

云居寺地处石经山。该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又称西域寺,亦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云居寺之名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的石刻。寺门坐西朝东,原寺规模很大,寺内五进院落,六进殿宇,其殿堂共300余座,加之僧房等总数超过800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寺院之一。天王殿是六进殿宇之第一进,其后有毗卢殿、释迦殿、旃檀殿、药师殿和弥勒殿。这些殿堂的西侧建有僧房、文殊殿、方丈院等附属建筑。大悲殿和说法堂、藏经阁一起构成全寺规模最大的殿宇。这六进殿宇依山势而建,大悲殿为全寺的最高处。纵观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寺依山势,山托寺伟,十分壮观。然而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下全寺变成一片废墟,被拆毁的塔砖也被用来盖了碉堡。云居寺被毁于一旦的事实,成了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的物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云居寺和石经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时至20世纪80年代新建了石经展室和经板库。1984年,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政府决定集资将这座著名的寺院修复、重建。您现在到云居寺所见到的就是重建后云居寺的风貌。

云居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虽经历岁月的剥蚀、战火的摧残,现有的遗存和建筑仍为世人所感叹,石刻经板、古塔和佛舍利被称为云居寺的“三绝”。

云居寺石刻经板的开创和流传与僧人静琬是分不开的。早在隋朝,静琬和尚的师傅慧思看到佛教在中国几经劫难,致使许多佛经不能得以保存。为此,他发愿要将佛经用刻石的方式给予收藏,以防再度“法难”使其长存。静琬受师傅的影响,承其师志,并付诸行动。他在石经山开凿雷音洞,刻造石经。静琬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圆寂,其后弟子玄导、僧仪、慧暹、玄法等相继延续,由隋至清前后1100余年,刻经版总量达到了14278 块,3472 卷,1122部,几近1700万字。石经刻成后,经板被分别藏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南塔下的藏经穴之内。这些经板长1米多,宽半米,厚约10厘米,最长的2米以上,最短的则70厘米。

云居寺石刻经板中所刻佛经主要有:《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维摩经》、《大般若经》、《摩诃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正法念处经》、《瑜加师地论》、《大智度论》、《显扬盛教论》、《成唯识论》等。现雷音洞四壁上所嵌的146块石经就是出自静琬之手。经板上经文多以横写为主,也有竖写的情况。云居寺所藏石刻经板不仅是研究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还是研究佛教历史的重要佛学文献(见照片9,10)。

云居寺古塔:原寺和石经山共有15座古塔,仅唐代古塔就有7座。最雄伟的古塔位于寺之北院,为辽代建筑,高30余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八角形,四周为拱门假窗,四檐斗拱,佛龛浮雕布其上;上部为圆锥形,呈九重相轮形象,顶部为宝珠形,此塔原称舍利塔又名罗汉塔。在辽塔的四隅各有一座高3米左右的石塔,建于唐代。这种五塔为一整体的形式,是金刚宝座塔的早期形式(可见香山碧云寺内金刚宝座塔)。此外,辽代为僧人静琬所建的舍利塔和唐代所建金仙公主塔等无不表现唐、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

佛舍利:1981年,在修缮云居寺雷音洞时,在原佛座后地下发现有一穴,里面藏有函套函方式山石、银、玉函一个,其中有佛舍利两粒,为肉舍利,朱红色,十分珍贵。

当然,云居寺展现给我们的,绝不止以上这些,其他还有如古碑,雷音洞内的石刻佛像等,都是十分珍贵的。云居寺被人们誉为“北京的敦煌”不是没有道理的。

十渡风景区:云居寺向西15千米就到了位于西山地区南端的著名风景区——十渡。

十渡有北方小桂林之称,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森林河谷风景区。位于房山区西南拒马河中上游,距北京市区80多千米。拒马河由西向东流贯景区,游览区域长达15千米以上。十渡风景区东起千河口,西至大沙地,北至石人峰,南临笔架山,方圆近50千米。向东20千米处为野三坡风景区。

拒马河自张坊至十渡必须经过十个渡口,故名为“十渡”。1985年十渡风景区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第八景。到此处游览,有四条线路可供选择:东线为六渡浴场、石笋峰、千尺窗、险峰断壁、朝辉山、千河口;南线为蛙嘴石、通天洞、望秀亭、笔架山;西线为塔山仙池、石门棒槌岩、熊山、五指山;北线有望佛台、蝙蝠山、壮士岩、石人峰。

游十渡有四处景点不得不到,这就是:龙山、奇峰、六渡、仙池。十渡风景区以奇峰秀水闻名,处处皆景,四季如画。奇峰、怪石、碧水、野花放目皆是,清乾隆皇帝称十渡为“十里琼瑶”(见照片11)。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这里是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僧人静琬创建。

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20世纪40年代,云居寺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

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

现在,对于普照罗大众来说,云居寺不过是一处游玩之处,与普通寺庙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对于佛教徒而言,云居寺是一所非常殊胜的寺庙,在参观时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我心中,云居寺有三大殊胜之处:

01 房山石经 千年伟业

云居寺的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刻经史和建寺史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这部石经最早是由云居寺的创始人——隋末高僧静琬开刻的。静琬的师父是天台宗的祖师之一南岳慧思。慧思曾经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他们正生活在“末法时代”。

慧思的末法思想可能与北周时期的灭佛运动有关。当时,佛教僧侣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让皇家深感不安。与此同时,因为大量土地被寺院占有,朝廷的税收也急剧流失。终于,在574年,周武帝下令,所有佛道僧徒全部还俗,财产统统充公或被摧毁。这道命令直接导致大量僧尼逃向南方,还间接导致了北周的灭亡:以隋代周的杨坚曾是北周武帝手下大将,他从小被一名尼姑养大。

581年,杨坚杀掉了最后一名北周皇室成员,自立为帝,正式建立隋朝。随着灭佛运动结束,躲在家中的佛教徒重新回到寺院,逃往南方的僧侣也大批返回。但是,仍有许多人担心,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武帝灭佛之前的446年也曾发生过另一次灭佛运动——佛教徒们于是纷纷大量印制佛经,以免可能再次出现的宗教迫害让佛法彻底消灭。

这时,僧人静琬看中了房山的石头,他想把佛经刻在这处极为耐久的材料上,以永久保存佛经。

当时,静琬把包括《华严经》在内的当时最为流行的14种佛经刻在石板上,又在山中开凿洞穴(雷音洞),将石经藏在其中。

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

现发现完整的大小经版共14278块,计佛经1122部、3572卷,镌字总量达3500多万字。

房山石经分两地保存,有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9个藏经洞内,有10082块存放在石经地宫中。

房山石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另外,云居寺中,还有纸经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滴血为墨,书写而成,共80卷,60万字,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

看到高僧静琬开创的千年伟业,不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坚毅,以及虔诚信佛所产生的惊人力量。

02 佛祖舍利 有缘参拜

藏经洞再次被打开,已经是1956年。

1981年,在雷音洞中发现了两颗红色的佛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

当时,在石经山雷音洞的拜石下,发现长、宽、深各二尺左右的石穴和一套汉白玉雕成的石函。大石函内是一个青石函,青石函函盖有静琬题刻,青色函内是第三层精细的汉白玉函。其内是第四套小银函,最后是第五套极小的玉函。

就是在小玉函内,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赤色肉舍利两颗,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据考证,它们来自印度,当年曾被赐予隋文帝杨坚,杨坚又把他们赐给了静琬,静琬把它们藏在了刚开凿出来的雷音洞内。

这两颗佛舍利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八大处的佛牙舍利并称为“海内三宝”。

6月,我刚刚有幸参拜八大处的佛牙舍利,此刻没想到竟在这偏僻之处,得以参拜佛祖舍利,真是三生有幸。

03 千年古塔 宝砖重现

云居寺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塔了,它现在是云居寺标志建筑物。

北塔高34.2米,砖瓦结构,建于辽代,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十分少见。在塔的束腰周围雕有表现辽代乐舞人等,反映出了辽代文化遗风,为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到的,是在北塔下部的八面基座上,一共镶嵌了176块佛偈语砖,十分引人注目。

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一块砖上,都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偈语。这首偈语出自《造塔功德经》,讲的是佛教中有关缘起的教义。佛教上讲“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些佛偈砖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修复过程中,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1989年,党和政府拨专款修复北塔,修塔工程从上至下进展顺利,但快修完时遇到了难题。因为距塔座一米处的佛偈砖已脱落和残缺,为使北塔修旧如旧,需重新镶嵌佛偈砖。

但是,到哪里去找这百余块佛偈砖呢?施工人员跑遍了周边几十家砖场,但是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格、版式和密度的佛偈砖。施工人员被难住了,修塔工程无法进行,只能暂时停工。

为了不耽误时间,施工人员开始修周边的围墙。修墙需要淋灰,施工人员就在距北塔东南约10米处的地方挖了一个淋灰坑,收工前投入石灰,注满水后待明天使用。

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满满一池子水一夜之间全流失了,顺着流失的方向出现了凹陷,一直延伸到距北塔基不足2米的唐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

施工人员非常惊诧,立即把情况报告给管理处,后经北京市文物局专家来寺进行实地勘测,专家推测塔基下可能有藏宝的洞穴,于是立即动手挖宝。人们挖着挖着奇迹出现了。在太极元年小唐塔附近的塌陷处,发现了寻觅已久的修塔急需的辽代佛偈砖。

经观察,这些宝砖的文字内容、版式、规格和北塔上镶嵌的砖一模一样,并且过数后竟惊奇地发现一共是177块,北塔八面共需176块,在补足塔砖后还余1块。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施工人员像见到了救命草一样,高兴的欢呼雀跃。不久,北塔四周佛偈砖全部镶齐,北塔修复工程胜利竣工。

读到北塔佛偈砖的故事,我立刻感动得流下热泪。

北塔佛偈砖的出现,向人们生动地讲述着缘起教义中所说的因缘相生之理。这是佛祖的开示,是冥冥之中的指引。辽代高僧深谋远虑,埋佛偈砖以备来日再修,机缘在急需的时候让佛偈砖出现,正是“因缘相生宝砖重现,前人积业后人得果”。

总之,不管是云居寺中房山石经的千年伟业、佛祖舍利的有缘参拜,还是千年古塔的宝砖重现,都让人印象深刻,永生难忘。

对于佛教徒而言,云居寺是藏经纳宝之地。它让你流连忘返,值得你一来再来,接受精神的洗礼。

对于一名普通游客而言,云居寺是祈福迎祥之所。它值得你参观游玩,会为你带来许多的精神收获。

相信,这座历经千年的“北方巨刹”,是不会让任何一个有缘走进它的人们失望的。

【无戒365训练营第214天】

1、开放时间:营业时间:9:00-16:00

2、景点交通:a. 北京出发: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庄—云居寺路—云居寺。

b. 北京出发:京石高速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云居寺。

3、景点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尚镇水头村南

4、特殊人群政策:1.1.2米以下儿童免费;

2.65周岁(含65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免费;

3.持残疾人证免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665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