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禅在哪里?

什么是禅,禅在哪里?,第1张

禅是什么意思呢?古往今来,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描述它的意义。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在海边钓鱼,富人走上前去对穷人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多钓点鱼呢?比如去买条船。”

穷人反问富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富人说:“如果你买了船,你就可以去更深的海里钓鱼了,那里一定有更多的鱼。”

“然后呢?”穷人问。

“然后?”富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那你就可以把钓到的鱼卖掉,去买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里钓鱼,钓到更多的鱼!”

“然后呢?”穷人装作不解地继续问。

“然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钓鱼了啊!”富人说。

“我现在已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钓鱼了!”穷人回答说。

再举一个例子: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关于禅的故事举不胜举。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至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有人能够定义它。而且,直到将来,禅都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就是错!”。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因为一旦定义了它,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经说它“不是什么”了!禅没有是与不是,去看看六祖慧能大师所谓“不二法门”,或许能有所感悟。

辩证法中有关于矛盾的说法。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对立和统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别心”使得事物中对立的一面过于被强调,而统一的一面往往被忽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其实就是让人们消除“分别心”。不要只看到风和幡,而应该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只看到风或幡的原因!所以,“凡者见二,智者了达!”,对于所谓的“矛盾”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了“矛盾”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心”了。

禅不试图用定义和概念去说明什么。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因此,从人的心灵的角度去看外部事物的影响时,当然可以把外部事物看成是一个同一的没区别的东西。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禅只是对需要禅的人才有用!这样的机会称作“缘”。有句话叫“佛度有缘人”。佛从来没有主动去对谁说过这样的话:“让我来度你吧!”总是众生自己有很多无明烦恼,痛苦不堪,好像一些生病的人,去寻找解药,此时如果机会合适,正好遇到佛或佛经,则得以解除烦恼。所以,药只对生病的人才有用,如果这人没有病,药是没用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生活得很快乐,没有任何烦恼,那他根本不必要去学禅!

从禅的角度出发,看红尘众生,都有自己的因缘。而众生自己却浑然不知。据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得出?”

这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些人往往会把禅和气功等同起来,其实禅和气功是两回事。气功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而已。它以修身、修心为目的,身心合一是修炼气功的正确的方法。当然,如果以禅的观点去练气功,效果会很好,这是因为禅关注人的心灵!

禅不是迷信。迷信是盲从,迷信是错误的信念。禅不赞同迷信,得悟的禅师有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实在的,客观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师的心灵自在活泼,轻松舒展,但如果你选择了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 :

禅,是人类锻炼思维生发智慧的生活方式。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扩展资料

佛与禅最大的区别:

1、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

禅宗发源地一般称为禅宗祖庭。公认的禅宗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因为印度僧菩提达摩(禅宗东土初祖)东渡来华后,曾在少林寺面壁修行,并在此传禅法于二祖慧可,开中国禅宗一脉,故以少林寺为禅宗祖庭。此外,湖北省黄梅县的“四祖正觉禅寺”和“五祖禅寺”两大禅宗祖庭,分别是。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道场。特别是禅宗五祖宏忍,居黄梅东山,教众云集,史称“东山法门”。 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在广东韶关的宝林寺。由于禅宗真正成为一大佛教教派就是从慧能开始,是中国禅宗真正的开山祖师,所以韶关的宝林寺才是禅宗真正的发源地。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禅宗发源地实有不妥。因为从历史上说,在达摩传法时期,在中国北地流行的、传自西域的禅法与达摩禅法完全不同,达摩禅在北地受到排斥,根本得不到认同。有人认为,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可能就与宗派迫害有关。只不过后来禅宗大盛后,因达摩曾在少林寺修行,而禅宗又奉达摩为初祖,少林寺在禅宗中的地位也便提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457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0
下一篇 2023-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