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沈州?

如何解读沈州?,第1张

前面已经讨论了沈州的始建年代,关于沈州,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解读,一是沈州是座什么样的州城,它有什么特点?二是沈州城遗址在哪里,规模多大?三是沈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来源于沈水?

沈州属于斡鲁朵州辽代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境内的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特别是作为统治民族的契丹在生活习俗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所以,辽朝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王朝,也不同于历代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王朝。比如,在行政建制上分为州县制与部族制;在中央统治机构中分为北面官制与南面官制;再如斡鲁朵制度、四时捺钵制度,等等。

沈河区风雨坛辽墓

辽在汉人、渤海人居住的地区,采用唐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县制管理。这些州县主要分布于东北南部和燕云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州县是通过移民政策设置。燕云地区主要是沿袭原有的州县改造。至辽末,州有一百五十六,县有二百零九。但州又有所不同,有节度州与刺史州之分,节度州设节度使,地位高于刺史州,还有观察州、防御州等。另外,辽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头下军州制度。头下军州,又称头下州军、投下州。它是辽代地方建置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有别于一般隶属于国家的普通州县,是契丹贵族利用特权为自己建置的“私城”。

沈河区风雨坛辽墓

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在不断发动的掠夺战争中,把掳掠到的大量俘虏,分给契丹贵族,安置于草原边缘地带,依照唐代州县的办法,建城使其居住,让他们为主人从事农业和手工生产,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属于奴隶主个人的州城。这就是《辽史·地理志序》中所说的:“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头下州。”但是,并非所有的部落酋长和贵族都可以建立这种州城,只有“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并且这种宗室、外戚、公主所建的城郭,必须由“朝廷赐州县额”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头下军州。

另外,辽代还有一些州县属于斡鲁朵。斡鲁朵,又作斡里朵、斡耳朵,契丹语为“中央”之意,汉语是“宫”“宫帐”“宫卫”的意思。斡鲁朵也是辽代一项特殊的政治制度。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就是每个新的皇帝即位,都要设置自己的斡鲁朵(即宫卫),每个斡鲁朵都掌管若干个契丹人石烈、瓦里和汉人、渤海人的州县以及数个负责调发宫卫武装力量的提辖司。斡鲁朵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他不仅要担负皇帝宫帐的安全,还要为皇帝提供经济生活所需,战时,青壮年还要随从征战。皇帝死了,斡鲁朵依然存在,随从后妃,负责陵寝的安全和供应。在辽朝二百余年间,总共设置了十三个斡鲁朵,从耶律阿保机到辽末天祚帝九个皇帝各置一个斡鲁朵,两个摄政日久的皇太后,即应天太后和承天太后各置一个斡鲁朵,一个权势盛极的亲王孝文皇太弟(圣宗弟) 耶律隆庆置一个斡鲁朵,另外一个是圣宗时的汉人宰相韩德让,地位显赫、崇遇特隆,被赐以国姓,并准“拟诸宫例”置一“文忠王府”。每个斡鲁朵都有契丹名和汉名。

斡鲁朵所属人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析部族”而划归其所有的以契丹人为主的部族成员;二是通过“分州县”而划归其所有的汉族和渤海人州县民户。前者是直接构成斡鲁朵的人户,所以称为宫户或宫分户,又称正户;后者分散于各地,称隶宫州县民户,因为多是由汉人和渤海人转化而来,所以又称蕃汉转户。这些分散于各地的隶宫州县,大部分是以辽太祖、太宗时期所掳掠的汉人、渤海人户为主而建置的和以此为基础发展建置起来的。这些隶宫州县的性质与诸王、外戚、公主等所建的头下军州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依附和隶属于主人的“部曲”,负有向主人交纳租税和提供徭役的职责。由于他们大部分为被掳掠来的汉民,为使其安心生产,又允许保留其原来的家庭,故史书上对这些人往往以“户”为单位来记载,但头下户和斡鲁朵户皆不入国家户籍。所不同的是,头下军州是诸王、外戚在对外扩张中以掳掠人口建置的,这些州城多建于从征掳掠之后不久,而且谁创建的城就属谁的私城;而隶属斡鲁朵的州县虽是建国初期以皇帝掳掠人口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并非都建于当时。有些州县起初隶属于国家,后来被划拨给斡鲁朵;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继位皇帝直接从前斡鲁朵中析出,改隶于其他斡鲁朵的,这种情况在圣宗朝之后比较普遍。

沈州即属于隶宫州。《辽史·地理志》记载,沈州“初隶永兴宫,后属敦睦宫,兵事隶东京都部署司”。永兴宫,契丹语为“国阿辇斡鲁朵”,辽太宗耶律德光置。敦睦宫,契丹语为“赤寔得本斡鲁朵”,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置。沈州为太祖时建,太宗时分属太宗的永兴宫,后拨给敦睦宫。《辽史·营卫志》记载,孝文皇太弟敦睦宫所属“州三:建、沈、岩”。岩州为沈州的属州,《辽史·地理志》:“岩州,白岩军,下,刺史,本渤海白岩城,太宗拨属沈州。初隶长宁宫,后属敦睦宫。统县一:白岩县。渤海置。”沈州和岩州条下皆不载户数,与国家所属州县不同,这是宫隶州县户数不入国家户籍的证明。

沈阳崇寿寺塔

沈州遗址寻踪辽代沈州城在今天的沈阳,这已为出土的石刻文字所证实。如1953年在沈阳市南卓望山(即今浑南莫子山) 辽塔地宫中,出土一石函,上刻有“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等文字,而山正位于沈阳市的南方;1985年,文物部门在维修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时,在地宫中发现石函一件,石函盖顶上所刻文字,标明塔的位置在“沈州西北丰稔村东”,而塔湾塔正位于沈阳老城区的西北;沈阳城北小北门与大北门之间,原来有一座辽代崇寿寺塔, 因破损严重, 20 世纪50 年代拆除,地宫内出土乾统七年(1107年) 石函,上面的铭文有“维乾统七年岁次丁亥四月小尽丁巳朔十一日丁卯日,选定辛时于州北三歧道侧寺前,起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等文字,更明确说明塔在沈州北的岔道旁边的寺庙前。这些石刻文字资料都证明,辽代沈州城大体就在沈阳的老城区一带。但沈州城的遗址深埋在现代沈阳城的地下,它的具体位置尚难以确定。20世纪70年代,在沈阳故宫东路和公安局沈河分局地下,都发现了辽代的文化层,说明这些地方都在辽代沈州城内。考古资料证明,辽代的节度州城的周长一般都在2000 米左右,城内分为四个坊。如果按此推算,辽代沈州城的位置大体在沈阳明清老城区范围内,规模大小相若。当然,要真正找到沈州城的四周城墙的准确位置,只有等待考古工作者的发现了。

沈阳崇寿寺塔出土的石函

沈阳故宫院内出土的辽瓷玩具

辽代沈州下辖州一:岩州;县二:乐郊、灵源。乐郊县初名三河县,后改乐郊县,是沈州的依郭县,与州同城。明《辽东志》:“乐郊县在沈阳城东北隅。”但也有人认为乐郊县遗址在沈阳城东八家子村。

灵源县初名渔阳县,后改灵源县。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乡古城村有一古城遗址,地近蒲河,有人认为此即灵源县故址。卓望山辽塔地宫中出土的辽重熙十四年(1045年) 舍利石函,题名中有“维那征事郎、试太子正字、守沈州渔阳主簿兼知县尉、飞骑尉王运机”等文字,可知1045年渔阳县尚未改名灵源县。岩州, 是座刺史州。《辽史·地理志》记载:“本渤海白岩城,太宗拨属沈州。……统县一:

白岩县,渤海置。”岩州即高句丽所建的白岩城,说渤海建是错误的。白岩城城址在今辽阳市灯塔县西大窑乡石城山上,至今保存较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是座山城,依山而建,下临太子河,地势险要,城周长约2500米。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东征,曾在此与高丽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岩州距今沈阳较远,距辽阳较近,当年辽太宗为什么把岩州拨属沈州,而没有归辽阳管辖,历史并没有记载。我们今天不妨作如下推测:耶律德光依靠母亲的支持,夺得了本来应该属于他哥哥耶律倍的皇位,又“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辽阳是东丹国的都城,整个辽东都属于东丹的属地,而他却把沈州作为自己的领地,又把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岩州拨属沈州管辖,可能都有监视、防备他哥哥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东丹王耶律倍对左右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于是,从海路投奔后唐,并立木海上,刻诗一首:“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沈州名称的来源过去传统的说法是沈州来源于沈水,沈水即浑河,也有说沈水是五里河。但根据前面的考证,沈州初建于渤海的挹娄故地,并有依郭县沈水。可知渤海的沈州确是来源于沈水。但辽代的沈州来源于渤海的沈州,是因为渤海的沈州迁移到今天的沈阳,所以才名沈州,并非因为当地有沈水。另外,在元代以前,沈阳附近没有任何河流名沈水。唐代以前,浑河一直称“辽水”或“小辽水”,唐代称“贵端水”,辽代以后至今称浑河。最早称浑河为沈水的是《元一统志》:“浑河,在沈阳路,源出废贵德州东北,西南经沈州南一十五里、辽阳西四里,会太子河,合辽水,南注于海。旧称沈水。水势湍激,沙土混流,故名浑河,今水澄澈,遇涨则浑。”至于五里河(万泉河),则是一条小河,是浑河的一条故道。史籍对它的记载更少,只有明《辽东志》始称之为小沈水。所以,辽代沈州应来源于渤海的沈州,而不是来源于浑河。

1、燕州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西大窑镇城门口村,建于公元403年。唐代改称岩州城,俗称燕州城。燕州城山城东、西、北三面用大石块砌成城墙,南侧临河,全城周长2500米,城内制高点上建有指挥台,四周筑有长45米、宽35米的内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该城随山就势而建,东高西低,东、西、北三面用大石块砌成城墙,南侧临河,全城周长2500米。北部墙外坡势较缓,为利于防守,此段不但城墙高耸,而且还修有突出墙体的马面建筑。城内制高点建一方形指挥台,俗称点将台,高约8米,周围有墙,称内城。站在台上,城内外景物尽收眼底。该山城筑成材料为就地取材,多用青色“楔形石”砌筑,石材皆经走斧,砌工精细,大头向外,尖端向里,墙心内部用石条横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350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