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京20多处足迹,六处尚能指认

曹雪芹在京20多处足迹,六处尚能指认,第1张

曹雪芹在京20多处足迹,六处尚能指认

根据清人记载和近代以来学术考证,曹雪芹家族原本生活在东北辽阳一代,明末被俘为奴从龙入关之后,作为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北京成为了他们的家乡。

康熙二年(1662),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康熙皇帝派往南京,任江宁织造,之后曹雪芹爷爷曹寅、父亲曹颙和叔父曹頫又继任了30多年。雍正五年(1727)曹頫因罪入狱,次年,13岁的曹雪芹随家人乘船走京杭大运河回到北京。

1728至1763年,曹雪芹主要生活于北京,在此创作了《红楼梦》。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北京城,文字记载中有20多处,目前有据可查的有6处。

第一处是蒜市口“十七间半”房屋,这是曹雪芹从南京返回北京后第一处住址。有专家认为十七间半房旧址就是蒜市口16号院,后来的广渠门207号。1999年,因两广路工程拆除了院子,去年起在原址东北处重建,预计明年开放。不过,段江丽说,蒜市口在乾隆时期不一定特指蒜市口街,而是相对广泛的区域,“十七间半”具体所在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第二处是清代右翼宗学,位于西单石虎胡同,是清代宗室子弟的教育机构。据红学家吴恩裕考证和民间传说,曹雪芹曾在此担任教职,结识了终身好友敦敏、敦诚兄弟。右翼宗学后来又成为蒙藏学校校舍、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民族大世界服装市场等,2001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修缮之中。

第三处为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所在地,即香山正白旗39号院,墙上的题壁诗可作证据。

第四处为海淀温泉镇白家疃,根据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抄存稿记录,他晚年可能移居到白家疃,在村西南小石桥边建房屋四间,小石桥现在还留存有几块石头。

第五处为西城克勤郡王府,又称平郡王府,小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曹雪芹曾经往来停留过王府,今天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舍。

第六处为太平湖槐园,即曹雪芹好友敦敏宅院,位于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

【位于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纪念馆,以发现“题壁诗”的正白旗39号院为基础,系统展示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在国家植物园看完郁金香,沿路去了曹雪芹纪念馆。参观完以后,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纪念馆,就和当年喜欢《红楼梦》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端的喜欢。

      纪念馆是在曹雪芹晚年居住的老屋基础上建造的。占地约3000平方米,分前后院和后花园,仿清式样,坐北朝南,绿意盎然,闹中取静,清雅优美,绝佳的隐居之地。

    馆里陈列的全是与曹雪芹及红楼梦有关的资料、实物等,门口还立着几块名人对红楼梦的评价语录。

      曹雪芹如果泉下有知,应该会感到宽慰吧,被如此珍视估计也是他预料未及的。他当年勤勤恳恳写红楼梦,我猜想他并不是奔着名利去的,更多是依着本心书写,不然怎会选择这么偏僻的地方,一写就是十年,直到油尽灯枯。

他这种纯粹的做事态度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工匠精神嘛,讲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专注内心兮,打磨精品兮。作为晚辈,能欣赏到这样的精品,深感幸运,也身怀感恩。

曹雪芹纪念馆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开馆。傅杰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名,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或芹溪处士,中国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 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归香山正白旗祖居。他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花费10年功夫写成 《红楼梦》80回,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逝世。自18 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 为与曹雪芹有关,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 中国营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295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