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陵墓

课税2023-03-07  25

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陵墓

(1)郑成功纪念馆

福建有两座郑成功纪念馆,同落成于19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纪念日。其一在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岩北麓。日光岩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之处,山上尚存当年“龙头山寨”和郑成功水操台遗迹。纪念馆陈列大厅里矗立着雄姿英发的郑成功塑像。七个陈列室中,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三百余件,系统地介绍了郑成功的青少年时代、抗清活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等事迹。馆里收藏的手抄本《海上见闻录定本》以及《从征实录》《稗海记游》《东山国语》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一处纪念馆设在郑成功祖籍南安石井西亭郑氏宗祠内,展出文物二百多件。1962年还重修了郑成功陵墓,墓前立有汉白玉石碑,上刻“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1980年又在此建碑亭一座,并加砌平台,四周种植苍松翠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该馆设在开元寺东侧的准提禅寺内。1959年创建。其中泉州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馆里,陈列宋元时期宗教石刻二百三十一方,有伊斯兰教石刻,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墓碑,以及部分石质构件有景教石刻,为聂斯瓦里文、拉丁文、八思巴文墓碑,碑上有十字架,云片,火焰,飞天等雕饰有摩尼教石刻,为晋江县草庵摩尼教佛像、浮雕的照片有波罗门教石刻,包括碑刻、佛像及寺庙建筑遗物。

这些石刻有的虽不涉及宗教,但在中外交通史上的意义极为重要。如唐会昌五年欧阳偃为郑秀方撰书的墓志铭,九日山上宋代祈风宴会的摩崖石刻,元将亦黑迷失在泉州所立的一百二十大寺看经碑记,元代大使奉使波斯的墓碑石等。有的对研究福建宗教史具有重要价值。如基督教石刻表明该教中世纪时在泉州分为两派:一为西罗马教的圣方济各派一为聂士脱里派,蒙古人称聂士脱里教为也里可温。如伊斯兰教石刻表明,一些阿拉伯人久居泉州经商传教,死后便埋葬在这里。当地人称这些久居中国的外国人为“番客”,称“番客”和当地妇女结婚所生的孩子为“半南番”。宋元之际沿海地方势力首领蒲寿庚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南番”。泉州南门外陈埭乡有居民三千多户,均为丁姓,其族谱记载,他们都是阿拉伯人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这些都证实了泉州在中世纪时代,确是五方杂处中外交汇之地。此外,泉州湾古舶陈列馆与泉州外销陶瓷陈列馆,也都反映着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友好往来的历程。

(3) 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在厦门港峰巢山麓的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里,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展出华侨历史的博物馆。该馆系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议并主持、由爱国侨胞和归侨捐款建造的。1956年筹建,1959年5月正式开放。

博物院有展品七千多件,展出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一楼为主展厅,展出内容为六个部分。“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两部分着重介绍华侨形成的历史及其海外遭遇,揭露殖民主义者对华侨的种族歧视和残酷压迫。另有“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的过去和现在”、“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与“华侨的政策回顾”等四个部分。还展出了不少华侨、归侨赠送的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和工艺品,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二楼为“祖国历史文物陈列馆”,三楼为“自然博物馆”,体现了陈嘉庚先生重视祖国历史崇尚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

(4) 朱子故居

考亭书院在建阳县西南三公里的考亭村,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和讲学的地方。绍熙三年(1192)朱熹继其父志筑室于此。并于宅旁建一幢小书楼,匾张南轩(张栻)手迹“藏书”两字。因至此求学之人众多,复筑“竹林精舍”(后改称“沧州精舍”)于宅东,与“藏书楼”毗邻。

庆元党禁期间,朱熹长期滞留考亭,虽坚持讲学,终因名列党禁中,故而心情沉重,于庆元六年(1120)三月初病逝于考亭故宅。宋宝庆元年(1225)建阳县令刘克庄在此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24)宋理宗诏为书院,并赐御书“考亭书院”四字匾额。从此考亭书院名扬天下。考亭书院后面有汲古井一口。意谓道学渊源犹如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熹并亲书“汲古”二字揭匾于井旁,今已无存。考亭书院是南宋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之一。至书院问道求学者多达数百,如蔡元定,刘瀹、黄榦、真德秀等,均为国内著名的理学家及南宋理学“考亭学派”的主要人物。

(5) 林则徐墓与祠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巡抚、总督诸职。1839年为钦差大臣,至广东查禁鸦片。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他组织军民英勇抵抗,是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同时他还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誉为近代史上的先驱。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北约四公里的马鞍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址在五凤山与金狮山之间,四周树木苍翠,环境清幽。墓用三合土筑造,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墓埕五层,第五层为拜台,台正中供案上置一横形青石碑,碑文五十六字,分十一行刻写。读时须从中间一行读起,再读左边,接读右边,再一左一右展开读下去。文曰:“皇清诰封资政大夫,两淮盐政,前江苏按察使旸谷林公,配陈夫人,男少穆公,妇郑夫人,出继男雨人公,妇李孺人寿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以这种方法刻写碑文的尚属首例。

林则徐祠堂在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林则徐后裔和福州绅民集资购得的旧房改建。祠堂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曲尺楼、南北花厅等建筑。御碑亭中的三块石碑一块刻着咸丰帝慰问林则徐家属的“圣旨”,内容是诏令恢复林则徐的名誉地位,追封为太子太傅,并授林则徐两个儿子以官职。另两块分别刻着《御赐祭文》和《御制碑文》,记述咸丰帝为林则徐“平反”的经过。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

祠堂1982年重修,扩为林则徐纪念馆,展出“林则徐生平事迹”、“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内容。

此外,福州市左营司巷8、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山北路的林则徐故居,和1828年林则徐丧父守制期间,倡议并主持疏浚福州西湖时所居湖畔的西湖桂斋,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辞官病休在家时,与晚辈郭板苍、李惺游升山的题记摩崖,现在福州北郊新店镇升山村升山寺后,保存完好。

一、郑成功与石井郑氏

07/08/2004/12:42 华夏经纬网

南安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那里是他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有他的宗亲和赖以生息的田园滨海,亦是他一家发祥之祖地。史料记载,郑成功是南安石井郑氏第十二世孙。探索郑成功与石井郑氏之宗亲渊源,了解目前石井郑氏宗族之概况,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研究郑成功的家世,主要依赖于大量史料和碑记等文物。而宗族家谱志书是十分珍贵的资料,目前尚存的郑成功及其家族的谱志中,主要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郑氏宗谱》、《郑氏家谱》,《台湾文献丛刊》收录的《石井本宗族谱》等;最近笔者深入石井采访,得悉石井郑氏族人仍藏有多种宗族家谱志书。�

中国历史博物馆书藏的《郑氏宗谱》,是郑成功后裔郑玉海及其子郑沂、郑泽于1920年12月14日重修的。距今已80多年,按其谱记载:郑成功是石井郑氏第十二世,郑玉海是第二十世,可见郑玉海是郑成功的八世孙,郑沂、郑泽是九世孙。该谱志从石井开基祖隐石[讳绵]第一世起,记载 二十一世,八十多年后情况则一无所知,郑芝龙一脉自二十二世之后裔概况亦湮没失考。据谱志载,重修者郑玉海,娶继室业赫那拉氏。可推测其宗支应在北方一带。《郑氏家谱》从石井第一世五郎公隐石载起,到二十世止,内容与《郑氏宗谱》基本吻合,但不载修谱者姓名及时间,谱中关于郑成功诸子孙的生卒年、职官、葬地等记载特别详细,对于研究郑成功嫡派家史有重要价值。家谱前载有郑成功父亲郑芝龙于崇祯岁次庚辰十一月朔日所志之“本宗族谱序”。《石井本宗族谱》内容综合,有谱序、祠堂联文、祖传春冬二祀仪注、名贤序、名行序、世系图谱序、谒祖序、序赠、历代人物、郑氏世谱始祖五世宗支易见图等,易见图仅载有一世到五世。载入《井江郑氏历代人物》中自十世到十五世计一百零四人。�

以上三种族谱中,对研究郑成功家世最有价值的是《郑氏宗谱》与《郑氏家谱》。内容比较完整,且以反映郑芝龙——郑成功一脉派系为中心修撰,到于旁系分支则简单交休,忽略而过。由于年过境异及战乱变迁,以及史书谱志的大量流失,以上两谱所载郑成功直系后裔,已湮没失考,现难查证,须待有更新之佐证资料出现。�

据石井郑氏宗族谱志记载,郑氏一世祖五郎公隐石讳绵,字原永。因宋靖康间避乱,兄弟散处,或居莆、居漳、居潮等。五郎公由闽候官来泉郡之武荣,筑室家居,卜地筑坟,日事耕稼业,值岁不登,厥食维艰,闻海滨利薮,日易以给,乃因懿表相依迁杨子山下石井居焉。

一世祖郑绵生山品、岱二子;郑山品生黼,郑岱生木式、模。郑黼生默,郑木式生钅厉、镛,郑模生衡、命[见图]。目前石井郑氏族人已传至二十六代,“式”字行序。共有三千多人,多以办厂经商捕鱼做工为生。分为四大房祧。即:厝后[东角、郑默所传]、后慕[顶角、郑火廷所传]、西亭[西角、郑木式所传]、华亭[上下亭、郑模所传]。四支中以西亭、华亭人口最多,各有千余人;后厝、后慕各数百人。郑成功一脉属西亭分支。从一世祖至郑成功世次是:一世祖郑绵[隐石]—郑山品[隐泉]—郑木式[西亭分支祖]—郑钅厉[纯玉]—郑亮[井居]—郑掊[确斋]—郑盟[乐斋]—郑荣[于野]—郑王容[西庭]—郑士表[象庭]—郑芝龙[飞黄]—郑森[大木]。西亭分支中七世祖郑盟[乐斋]生五子:贡[悦斋]、谦[西江]、省[顺俭]、荣[于野]、志[深江],衍分为西亭支现在的五个房柱,其中四房郑荣[于野]就是郑成功的高祖父,衍派其一脉。�

目前,在石井郑氏族人收藏的谱志中,最为完整的是《石井郑氏西亭长房族谱》、《石井郑氏西亭三房族谱》、《石井郑氏西亭五房份家谱》。最近又发现《石井郑氏宗族总谱》,此谱系厦门郑氏后裔郑小建来石井寻祖时带来的祖传至宝。据说到他手中已保存了六代。该稿因经年久已破烂不堪,记载自石井郑氏一世至十二世[部分十三世]总谱。内容涉及后厝、后慕、西亭、华亭四大房祧,较为全面,可惜残头缺尾,恢复很困难。据有关专家推测是明末清初的志书,至今三百多年,是迄今发现的石井郑氏最早、最完整的宗族谱志,具有十分重要的考证价值。目前正由石井延平郡王祠整理之中。�

《石井郑氏西亭长房族谱》记载自一世隐石至八世悦斋[七世乐斋长子,讳贡。故称长房],然后从悦斋次子德靖[讳靖]接至二十二世为止。其中漏掉长房悦斋长子顺斋[讳德藏]一脉。

《石井郑氏西亭三房族谱》记载自一世隐石至九世[包括西亭分支]、而后从八世顺俭[七世乐斋三子,讳省,故称三房]的盛、和[过继给杨宇公之子郑钰为子],趋、化四子接至十七世[不完整]。谱中附有“本宗族谱序”[十一世孙芝鸾、芝龙各一式]、“族谱字行序”、“世系面谱”、“族谱凡例”;还附有“本房及三房私谱序”,为道光年岁次壬午蒲月郑作珍之子郑则泰[十六世]所作。�

《石井郑氏西亭五房份家谱》从一世祖起修至八世,再从八世深江[讳志,兄弟居五,即五房]修至十四世[略]然后从十四世郑允德[十三世仲平次子。长子勤朴为鞋舍祖,不入本支谱。]详修至二十一世。本支谱仅为五房中的一部份而已。谱中附有“重修石井郑氏西亭五房份支图序”,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二十一世孙郑铁中请浙杭人陈明素写的,还附有石井郑氏行第[延平王订,十六字,十一世起。]“日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后由铁中之父君茂再续订二十八字:“忠教传家奕世昌,名垂通德有余书,贻谋丕振光前代,昭穆万年源泽长”。�

在石井民间私藏的宗族家谱志书中,至今尚没有直接发现[新发现的《总谱》待整理]有郑王容[号西庭,郑芝龙祖父]一脉的谱志,但现存的谱志中仍有郑芝龙一脉相关情况记载,且时间较早。如:《石井郑氏西亭三房族谱》在介绍八世郑荣[号于野,乐斋四子,郑成功的高祖父]之子郑王容时写道:“讳王容字 德重号西庭,以孙芝龙贵,诰赠镇国将军五虎门副总兵。妣李氏[诰封一品夫人]、钟氏、吴氏、谭氏、子士俦[钟出]士表[谭出]”。此谱为道光贰年[1822]岁次壬午蒲月,郑则泰[十六世]作序。载有十一世郑芝龙、郑芝鸾所作《本宗族谱序》二式。�

石井郑氏的发达与荣耀,因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爽几代人的出生入死、开疆辟地、马革裹尸、浴血奋战得来的功劳与封赏分不开的。可以说,是郑成功父子将石井郑氏写入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光辉史册,他们是石井郑氏的千秋功臣和骄傲。�

据谱书记载,郑芝龙的父亲郑士表[象庭]生五子:芝龙[飞黄]、芝虎[韬远]、芝麟[殇]、芝凤[羽公,官名鸿逵]、芝豹[若唐];郑芝龙生五子:森[大木]、流[重勤,承继二房芝虎为子。]恩[恩庆]、荫、袭[葵庵];郑成功[大木]生十子:经、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郑经[式天]生七子:克爽、克〖SX[B-*6〗[HT6”,4”]兴土、克均、克土友、克、克圻、克土高。郑克爽[晦堂]生三子:安福、安禄、安康。石井郑氏族人追随郑芝龙父子反清复明、开疆辟土、追剿海寇、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宝岛台湾等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作出了巨大牺牲。�

据《明郑四世兴衰史》记载,郑芝龙降清后,朝廷先封赏后革职,并将其逮捕入狱,1661年10月将芝龙与其子渡、并家眷11人杀害于北京;芝豹被徙于宁古塔;1635年4月,芝虎奉命追剿海匪刘香牺牲;1657年,芝凤[鸿逵]病卒于金门。1658年,郑成功率师北伐,在长江口遇强台风,六妃嫔并亲子三人及男女老幼231人全部遇难。�

郑成功与石井郑氏的渊源,除宗族家谱志书可作证明外,其祖宗庙宇乃千百年之香火神器,更是良好的见证。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旁的石井郑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初年,由郑氏七世祖乐斋公第四子于野[即郑成功高祖父]主持,宗祠建于始祖隐石公鳌石山麓卜居地。该宗祠奉祀始祖隐石公暨列祖列宗神主牌,称“大祖庙”,宗祠“明季火于寇”。至清初,因年久失修,虞乱破坏,庙宇残破,“鞠为茂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明郑政权归属清朝。当时康熙叹服郑成功的忠孝节烈,御笔亲书“忠臣”、“孝子”两匾,恩赐石井郑

氏宗祠。在康熙褒奖鼓舞下,石井李氏十三世孙郑缵祖等人与十四世孙郑克爽共同商谋下重建郑氏宗祠。郑缵祖撰《井江郑氏重作祠堂记》。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又颁诏书曰:“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剌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还钦赐祭奠明赐姓延平郡王郑成功,亲书挽联:“群臣有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石井郑氏宗祠西边“官阶总录”有郑成功等二十三名,东边“官阶总录”有郑芝龙等二十七名。�

石井的民间收藏的宗族家谱志书和石井郑氏宗祠,虽几经风雨与战乱,湮没虫注与风侵雨蚀却仍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在不断地得到政府、郑氏族人和有识之士的大力保护。鳌山之下,马江之滨,郑氏子孙继承先人遗志,发扬贞忠气节,勤奋上进,文武人才辈出,历代忠贤才士,英杰济济,雄风威烈,蔚为壮观。正如石井祠堂一副对联曰:�

瀚海东回,源远流长,直溯苑经世德。�

杨山西峙,灵钟秀毓,克振石井宗风。�

http://www.baidu.com/s?wd=%D6%A3%B3%C9%B9%A6%B5%C4%BC%D2%CA%B7&cl=3&tn=sitecnww 二、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身母亲田川氏(郑氏家谱称翁氏)是日本人。

明朝末年,吴三桂为争夺爱妾陈圆圆,以为明帝复仇为名,出关向满清借兵,结果引狼入室,反而促成了明朝的灭亡。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留下千古骂名。与此相反,京师沦陷以后的江南各地,涌现出不少精忠报国、救亡图存的志士仁人,其中首推抗清扶明到底、收复失地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名森,字大木,原籍福建省南安县。1645年,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尊为“国姓爷”。

明末清初之际,我国固有领土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于1642年强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屡遭血腥镇压。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率师两万五千以及数百艘战舰自金门出发,经澎湖,直取台湾。在台湾岛上人民的支持协助下,登陆后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赤嵌(在今台南境内)。并击溃自巴达维亚(今印尼亚加达)前来驰援之敌,前后苦战八个多月。康熙元年(1662年)2月1日,荷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至此,被荷兰帝国主义者实施了38年残酷殖民统治的宝岛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不幸的是,矢志复明灭清扶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却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一病不起。为寿不永,年仅39岁。正是:

壮志未酬身先丧,

千古遗恨泣英雄。

出乎我们意外的是,日本人对郑成功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却有一种特殊的尊敬感和亲近感。原来,日本文人学士在江户末期就留下了不少咏叹郑成功叱咤风云悲壮一生的诗文。如梁川星岩(1789-1858)的“不辞独力任颠扶,大木堂堂真丈夫”;四方赤良(1749-1823)的“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等等。我注意到,日本人之所以对郑成功如此感兴趣,除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外,还因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身母亲田川氏(郑氏家谱称翁氏)是日本人。他生在日本,七岁时才被接回中国。

-郑芝龙在郑成功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去而与田川小姐分了手

至今,在郑成功出生地平户(日本长崎松浦郡平户町),在每年郑成功忌辰那天,还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公祭。郑成功儿时的故居仍保留着昔日的原样。相传郑成功当年离日回国前亲手种植的一株椎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一位日本友人曾示我一张记述郑成功出生的“儿诞石”的图片,并向我讲述了下面这个动人的故事: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有一天在平户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就是郑成功。这块巨石今天仍屹立在那个海边上,当地人称之为‘儿诞石’,是平户的一个名胜地,慕名前往观光的人很多……”

我从日本一些资料中进一步得知,郑父芝龙在明天启三年(1623)随一艘荷兰商船到了平户,当时才19岁。在清理船货、等待顺风返航期间,借住在比他大两岁的田川小姐家中,这对青年男女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只是郑芝龙在郑成功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去而与田川小姐分了手。后来,郑芝龙成为在中日之间经常出没的海盗,直到明崇祯元年(1628)接受明廷招安,官至都督同知。1630年,郑成功被接回福建老家。

-饭泽匡的《国姓爷合战》被收入日本国民文学全集

郑成功回国后成长于富豪之家,自幼习文弄武,学剑弄枪,从青年时期就关心国家大事,研读兵书,继承儒家中忠君爱国思想,素怀灭清复明之志。他在36岁那年(1659),率领十万抗清义军围攻南京,从瓜州(江苏镇江)直逼金陵城下。为明心志写下了一首题为《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的七绝: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断,

不信中原不姓朱。

这首诗力透纸背,至为感人,充分显示了他的胸襟和文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郑成功短暂39岁的一生,原本是传奇性的文学素材,但只因他生在明朝末年,又是抗清英雄,故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满清时代,无法像关羽、岳飞、花木兰等历史人物那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人传颂。号称“日本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歌舞伎剧,风靡一时,而且在日本出版界开创了一门“国姓爷文学”。其后,日本连续出版很多取材于郑成功的文学作品,形成一个系列。直到二战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对郑成功情有独钟。不仅上田微古馆的《郑成功的盔甲》一书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乐道的通俗演义,中山光义的《国姓爷合战》(1952)还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库。此外,饭泽匡的《国姓爷合战》(1956)也被收入日本国民文学全集。(杨照明)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controler.do?event=VIEWMESSAGE&year=2006&month=3&forumid=1011&threadid=1816983&page=0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110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