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阴历指的约为九月份,阳历约10月份。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和冬天相差不远,是流感的多发季节。而且,深秋时节,大多数作物都已丰收,是真正的荒凉世界。
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古时处决犯人都是“秋后问斩”,自古逢秋悲寂寥;春女思,秋士悲;秋风秋雨愁煞人??
深秋的代表最为突出的就是落叶,深秋季节树木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使体内的细胞质由液态向胶态转变以增强其抗逆性,一片片落叶成为了深秋来临的象征。
霜降也属于深秋,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扩展资料
秋天的二十四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时昼夜温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深秋
百度百科——秋季
深秋农历约为九月份,阳历约10月份。每年的八月初立秋,八月,九月,十月这三个月就是秋季,到了十月就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了,也就是深秋季节了。
秋天一共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至10月9日之间,在寒露到来后,气候从凉爽转为寒冷,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万物逐渐萧落。南方地区气温持续下降,进入深秋。北方地区则早已进入冬季。
深秋注意事项
一、保持充足的睡眠
从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过度到秋天这个秋风瑟瑟的季节,不单单温差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身体机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容易乏力,犯困,中老年人还容易让旧疾复发,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更好的体力抵御疾病的入侵。
二、适当的运动
秋天这个季节最适合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秋天这个季节温度比较低,温差比较大,人们比较容易着凉,是多病的季节,气候比较干燥,湿度相对比较低,容易让人感到口干咽燥,皮肤干裂。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入侵。
三、注意饮食
尽量少吃一些酸辣的食物,不单单使皮肤变得更加的干燥,还容易引起便秘,还比较伤胃,秋天一定要注意保养自己,多喝一些滋阴的汤水,比如萝卜骨头汤等等,还可以养肺,减少咳嗽一类的疾病发作。
四、适当的增减衣物
秋天的季节白天黑夜的温度相差比较大,一定要适当的增减衣物,以免着凉,晚上睡觉的时候记得关窗睡觉,早上起来再把窗户打开,注重这些细节减少感冒的发生。
2022深秋是8月7日。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秋天
秋天(外文名:autumn,又名: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第三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秋天为9至11月,南半球秋天为3至5月。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至“立冬”结束。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
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从北半球看来,太阳的角度渐渐变低,昼夜长短差距变小。在秋分时,昼、夜等长。
在秋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由远渐近。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