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释何谓批片,就得先提到分账大片。“大片”一词始于1994年,当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改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其下属的电影管理局,批准了中国电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由中影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第一部获此殊荣的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并创下了全国票房2500万元的奇迹。
这类影片大多是由好莱坞大公司制作的商业片,投资大,明星多,市场运作完善,在内地的上映时间距离北美上映时间不超过半年,并由参与影片发行、放映的各方进行“分账”。目前内地进口大片的票房,一般按“43:57”的比例进行分账,即在票房扣税和缴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后,供片的海外公司与中影和/或华夏(视乎该片由中影、华夏单独还是联合发行)公司分得票房收入的43%(其中供片的海外公司拿到的份额一般不超过票房收入的20%),影院和院线分得票房收入的57%(其中院线拿到的份额一般不超过票房收入的10%)。《钢铁侠》、《变形金刚》之类的好莱坞大片,均属此列。
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 O)成员。为保护本土电影产业,中方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中,经过艰苦努力,令内地不必立刻全面开放电影市场。当时达成的协议是,“中国将在每年进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础上提高到20部,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不过,目前内地每年的进口片通常为40部,其中20部是分账大片,而这20部之外的另外20部“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就是所谓的“批片”了。
批片,或者说“买断片”,在内地的发行不采用分账方式,而是由内地的发行公司向供片的海外公司支付一定费用,买断影片的内地发行权。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买断,引进之后由内地发行方自负盈亏;另一种则会在合约内注明,票房在某个范围内按买断算,超过这个范围的票房,则以事先约定的某个比例进行分账。它涉及的影片可以来自美国,也可以是“非美片”,即来自欧洲、日韩等地的影片。
为什么叫“批片”呢?2002年之前,内地还未实行院线制改革,中影每年先集中买断一批进口片,分几次看片大会将各省、市电影公司的代表召集到京城,再把这些影片分销给各省、市电影公司。由于这种手法颇具批发色彩,所以业内人士都称此类进口片为“批片”。之后虽然实行了院线制改革,批片的操作形式也大有不同,但这一称谓还是沿用了下来。
批片(又名进口买断片、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帝:网络含义:形容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比如擅长文学的网友,会被称为文学帝,擅长物理的网友,会被称为物理帝,意指在某个专业领域称帝。冠以“帝”字是网友调侃的说法,一般有达人,强人的意思,比如真相帝、推理帝、悲剧帝、猥琐帝、游戏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