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修撰是什么职位?

翰林修撰是什么职位?,第1张

明、清属翰林院,正七品,改从进士中选拔。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编修一职从清朝起正式确定。

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

代表人物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翰林院修撰。

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是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扩展资料:

翰林院修撰,是官名,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的官臣,宋实录院有修撰官掌修实录,辽国史院与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

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

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

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翰林院修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11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9
下一篇 2023-02-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