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果洛藏族自治州(威利:mgo-log
bod-rigs
rang-skyong-khul,藏语拼音:Golog
Poirig
Ranggyong
Kü)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坐标为东经97°54′-101°50′,北纬32°31′-35°40′,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面积76,312km²。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
2005年,果洛州辖玛沁、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6个县。
果洛州的平均海拔是4200米,该地80%以上的区域,其实都是海拔在4千米到5千米之间的。整个的地形趋势可以说是从西北向东南城倾斜的状态,西北的地形是比较平坦的,起伏不是很大,但是海拔是比较高的,而东南区域海拔是比较低的,但是地形起伏却比较大,也就是说东南区域往往是一些高山、陡坡地形。果洛州被称之为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整个州的面积达到了76,442平方公里,属于比较大的一个自治州,距离西宁市大概是440公里。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坐标为东经97°54′─121°50′,北纬32°31′─35°40′,州府驻地大武距省会西宁440公里。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相依。总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是青海省的重要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境内雪峰耸立,山脉交错,河流纵横,湖泊繁多,景色壮丽。是一个面积大、人口少、地势高、草原广、资源富的民族?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气候,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全州地势高峻,易受北方和西北方的寒流影响,日照时间长,降雨(雪)量较多,蒸发量大,多阵性大风。年降水量为400─760毫米,素有“北方气候南方雨”之说。果洛因受地形地势影响,相对形成3个降水地区。东南较湿润的班玛、久治等地年平均降水量为655.8─759.8毫米,年降水日数达175天左右;其中久治县为青海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夏秋之际,几乎终日阴雨连绵,天不放晴。国家近年来所实施的黄河源头人工增雨重大项目就在久治县城驻地智青松多设有增雨点
由于海拨高,大气含量只占内地的60%左右,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两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和雪雹天气;夏季短促温凉,乍暖还寒,多雨并伴有雪雹,自然条件极为严酷。
果洛古称俄洛、郭罗克。解放前,果洛一直处在边远闭塞的部落分割状态,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藏族牧民全部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山河阻隔,交通闭塞,果洛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给这块神秘的土地套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果洛工作团;同年8月4日,工作团进驻果洛吉迈。从此,千里草原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居住在果洛的藏族人民,也同样有着自已的独特的民族风格、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他们是河源的主人,是这里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是生活在果洛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
果洛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区,兼有小块农业区,主体民族为藏族,并居住有汉、回、撤拉、土等14个民族。1999年总人口为12.86万人,其中藏族11.2万人,占总人口的89.5%,是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果洛地域辽阔,资源富集,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其“水里有鱼,沙里有金,地下有矿,山里有药,草地上牛羊成群”,正是对果洛资源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