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是什么意思?

刘揖2023-02-18  23

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公民,分别指士(学者)、农、工、商。

1、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

2、务农的人。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计划的完成,农村居民均获得土地,这时农民演变为“自耕农”。

3、工人起源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随着工业国家的出现,当时在英国出现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资本家,他们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为自己开办的工厂劳动,当时称在工厂中劳动的人为工人。

4、中国历史上虽然长期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比西方国家进入商业社会晚了数个世纪,但中国商业其实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经产生,东周时代著名商人如范蠡。

到了春秋时期,虽然还是在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工商食官”的商人,但是已经是一种专门职业。

四民的其它意义:

受儒家文化影响,越南、朝鲜、日本、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皆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中国的“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在日本封建制度中在“士农工商”的划分之外,另加入“贱民”类别,“士”则指武士。

“士农工商”引入日本时,在镰仓时代其字义仍与中国类同,日本南北朝时代展开四民论,天皇认人皆四民。室町时代始有改变,士农工商除了职业别之外,还有身份阶级之分。

是古代中国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学者)、农、工、商,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按「士商工农」划分:「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论者认为这个次序并无隐含社会高低之义.《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四民:士、农、工、商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定居和肯定其地位作用的政治家。他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石”指建筑物的基础,士农工商都是国家的基础。为了保持“四民”相对平等的经济地位,《管子》又提出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政策上必须有所倾斜,“富而能夺,贫而能予”(《管子·国蓄》)。对农民采取扶持政策,能工巧匠“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管子·治国》)。农民是社会的多数,农业又是经济的基础,所以“兴利者,利农事也”(《管子·治国》)。手工业则宜实行官营和私营两套体制,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灵活的管理办法。能工巧匠不能生产奢侈品,必须满足全社会的需要。他在《管子·轻重甲》篇对商人的界定则是:“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非君所赖也,君之所与。”富商巨贾如果任其自流,其后果是“贫者失其财”、“农业失其五谷”,商人最终操纵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干预政治,造成“一国而二君二王”。所以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必须打击富商巨贾。盐铁、粮食、布帛等重要物资均由国家垄断经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779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