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丝粒和着丝点的区别是什么?

着丝粒和着丝点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一、性质不同

1、着丝粒:着丝粒是连接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特化DNA序列。

2、着丝点: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称为着丝点。

二、作用不同

1、着丝粒:着丝粒主要被视为引导染色体行为的基因座;物理功能上,着丝粒为动粒组装提供了位点。

2、着丝点:着丝点(Kinetochore)是细胞分裂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纺锤微管附着的地方。

三、作用过程不同

1、着丝粒:着丝粒(染色体的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为染色质的结构,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

2、着丝点: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的纺锤丝(或星射线)微管就附着在着丝点上,并牵引染色体移动。

新教材中的说法是“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粒连接着”,“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后期每个着丝粒分裂”等。这些地方旧教材都是用的“着丝点”。教师用书也对这一修改做出了说明。

着丝点和着丝粒不相同,着丝点又称动粒。着丝粒(kinetochore)是指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是染色体中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起来的区域;着丝点又称动粒(centromere),是由多种蛋白质在有丝分裂染色体着丝粒部位形成的一种圆盘结构。两者有联系但不相同。

在描述着丝点时,更多的教材使用的是“动粒”一词(本文中的动粒就是着丝点)。在电镜下,动粒为一个圆盘状结构,分内、中、外三层。动粒的外侧主要用于纺锤体微管附着,内侧与着丝粒相互交织。每条中期染色体上含有两个动粒,分别位于着丝粒的两侧。细胞分裂后,两个动粒分别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简介:

着丝粒位于异染色质区内,这里富集了卫星DNA,也就是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此外,在缢痕区内有一个直径或长度为400 nm左右的很致密的颗粒状结构,这称为动粒(kinetochore)的结构直接与牵动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纤丝蛋白相连结。

在染色体上,着丝粒有多种可能的存在位置。一般来讲,主要的位置有中间着丝,亚中间着丝,近端着丝,端着丝。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着丝点(zhaosidian)中期染色体的主缢痕区域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相连的蛋白质性结构。着丝点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三层结构,中层厚约15~60毫微米,为无结构的亮区;内层厚15~40毫微米,为颗粒状结构,与着丝粒紧密相连;外层厚30~40毫微米,除连有纺锤丝微管外,还有一些微细的结构。每个着丝点的正面观为圆盘状,直径依物种不同约为0.2~0.8微米,上面连接有4~40条微管,大部分微管与外层相连,少数微管伸入外层以内。三层结构的着丝点多见于动物和少数低等植物。另一种为杯球状结构,染色体朝向纺锤体极的表面有一个杯状凹陷,宽约1.5微米,杯底有一团球形物质,直径约为0.8微米,纺锤体微管与球形物质相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74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