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什么意义?

禅让制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什么意义?,第1张

禅让制起源于我国三皇五帝时期,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国家领导人,传位给了治水三年而不入家门的大禹,大禹即位后也以同样的方式指定了皋陶、伯益作为继承人,只是被他的儿子启给废除了,至此,禅让制便走向了灭亡。虽然禅让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现在民主选举制度有很大的启发,在当时,这种相对公平的权利过渡方式保证了政局平稳,而且这种民主的选拔领导人方式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昏君的出现。

即使历经几千年,禅让制仍在当今社会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它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出发点正契合当今社会选举的本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过于超前,过于理想的权力交接方式终究难以继续延伸下去,毕竟当君王拥有无上权力的时候,他便会想方设法将权力牢牢集中在个人手里,而当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君王的权力进行约束,即使有,也无法约束君王,毕竟君王手上掌控着军队。

所以到了大禹儿子启当政的时候,禅让制便给他大手一挥,给废除了,要说当时没有人出面反对么?我想说的是,当时肯定也有人出面反对,但都被启一一镇压了,由此,禅让制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代替它的便是世袭制。

禅让制的没落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当时古人已逐渐掌握冶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金属生产工具被生产出来,农民耕作的效率也进一步提高,这时候,想要靠禅让制时的榜样作用来拉动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这时候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来确保农业的生产,很显然,在武力威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显然比贤德依靠榜样作用进行的农业生产,能产生更多的财富。为了顺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于是历史选择了世袭制。

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110年)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舜相传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禅让制出现在原始部落时期。那时禅让制是选出部族领袖的惟一方法。

禅让制一直持续到尧舜禹时期。

禹之后本来应该按禅让制度选新的接班人,可禹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权。从此禅让制为继承制代替,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27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7
下一篇 2023-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