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简介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简介,第1张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背景:

1、修建过程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长春花园和H春花园组成。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他们集中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军方已经培养了无数熟练工匠,为数百万劳动人民灌输了血汗,并将其精心打造成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 。

每年夏天,清朝皇帝来到这里享受夏天,听政治,处理军事和政治事务,因此也被称为“颐和园”。圆明园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中西结合的建筑标准,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圆明园西楼的大部分着名建筑均采用西方建筑规格建造。

2、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署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并从中国获得许多特权,如赔偿,谈判关税,开放五门贸易,领事管辖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为了进一步向中国敞开大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压制清政府赋予他们新的侵略权。

1854年,英国首次向中国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有关规定,而美国和法国也随之而来,并被清政府拒绝。当英国,美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发起的“重建”谈判未能成功时,他们生气,决定利用新的侵略战争来实现他们的无理要求。在1856年,它再次被拒绝。

1859年,英国和法国部长率领一支舰队前往北京改变合同。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天津。英国和法国的大使们依靠武力将舰队引入大沽口。驻扎在大沽口的清军封锁了这次袭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狼从大嘴里逃了出来。

在通州谈判期间,双方的外交使节极具争议性。清政府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清政府拘留了39人,并将他们作为人质送到北京。在英法联军得知后,他们立即进入北京。在八月的咸丰十年中,英国和法国以改变合同为借口袭击了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时,39人只能生存18人,其余人员被杀,其中包括7名记者。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扩展资料:

发展过程

1、强占

法国军队于当天下午首先前往海淀,晚上前往圆明园的大皇宫门。这时,在银梁门的入口处,有20多名圆明园技术太监遇见了敌人。 “如果我死了,我不担心,我正在努力直奔前进,”但我的数量超过了公众。圆明园娴熟的“八产品领导”任亮等人去上班。晚上7点,法国侵略军占领了圆明园。关元部长文峰在福海去世。

在英法入侵者进入圆明园之后,他们立即“赞助了英法委员会的三名成员在园中分发珍宝。法国军队指挥官孟拓邦致函外交部长同一天的事务:“关注法国委员会的注意,首先是艺术和考古学中最有价值的项目。它将由皇帝珍惜并被法国博物馆拘留。

英国指挥官格兰特也立即“派人员去收集应该属于英国人的物品”。法国和英国入侵者在进入公园的第二天再也无法抗拒货物的诱惑。军官和士兵正在彼此面前奔跑。去抢劫花园里的金银珍品和文化艺术珍品。

2、掠夺

在48小时内,圆明园成为“有组织的抢劫”的目标。士兵们砸碎了花瓶和镜子,撕下了框架和卷轴,他们打开仓库抢夺丝绸,用这些珍贵的面料包裹马匹它们被女王的长袍包裹着,里面装满了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根据英国和法国官员,见证抢劫现场的牧师和记者,官兵们,英国人和法国人,从各个方向涌向圆明园,以抢夺宝藏。他们是放纵和傲慢的,他们感到沮丧和傲慢。为了抓住宝藏,他们互相打败甚至打过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些人带着大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大口袋里有金条和金箔有些是用锦缎包裹的有些装满了红色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些人脖子上有玉箍。在一个翼楼里堆放着一种高档缎子,据说足以让一半的北京居民被士兵运送。

一名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个雕像价值1200英镑的寺庙中摘下了一尊金色佛像。一名法国官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房产。法国军队指挥官的儿子,蒙托邦的女儿,价值30万法郎,装满了几辆马车。

3、焚毁

最后,英军指挥官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4、结果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与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是著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它的毁灭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瑰宝的巨大损失,那么它的毁灭到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是“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 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再就是“土劫”,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 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他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日“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概貌。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仍为皇家禁园。

还有就是“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大料作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接下来是“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最后的毁灭是在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707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6
下一篇 2023-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