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玉琮,有“玉琮王”之称是出自浙博的一个玉琮。(出自国家宝藏浙江省博物馆段落玉琮)
基本介绍中文名 :玉琮 地位 :古代重要礼器 出现地点 :良渚文化、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 形状 :内圆外方 用途 :祭祀神祇 特点 :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 简介,古代礼制,石器时代,齐家文化,虢国玉琮,基本概况,延伸内容,各时玉琮,玉琮考证,苏州石器,南通石器,基本信息,藏品鉴赏,阜宁石器,陆庄遗址,东园遗址,陆庄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王,玉琮,良渚遗址,历代特色, 简介 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 玉琮 良渚文化 古代礼制 中国古代有 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石器时代 【名称】:玉琮 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良渚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 。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上下对穿一直径仅4.9厘米的圆孔。器表每面以4.2厘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又以仅0.1厘米宽的三条横槽分为四节。器表打磨光泽规整。 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齐家文化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距今4000多年 【文物原属】:齐家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现藏静宁县博物馆 【简介】: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 虢国玉琮 基本概况 【名称】:玉琮 【类别】: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陪葬品 【收藏地点】:20世纪后半叶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现藏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尺寸】:通高2.6厘米,射径3厘米。 【简介】:白玉,玉质温润,部分受沁呈红色。体矮小,内圆外方,上下两端有短射,通体素面。 延伸内容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 *** 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 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 *** 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 *** 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 *** 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各时玉琮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玉琮考证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 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二、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苏州石器 此琮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作品,高31.6厘米, 上宽7.8×7.8厘米,内径5.6厘米,下宽6.8×6.8厘米, 内径5.1厘米。 藏于苏州博物馆。 此琮呈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呈大气之态。 琮与璧、圭、璋、璜、琥被称为六种礼器,古人谓之“六瑞”。 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礼器,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蹻,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南通石器 基本信息 【名称】:玉琮 南通新石器时代玉琮 【材质】: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尺寸】:高5、宽8、孔径6.1厘米。 【文物出土】:1976年南通市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 【文物现状】:南通博物苑收藏 藏品鉴赏 该藏品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黄,灰白色斑纹。呈内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简化的 *** 面纹。青墩遗址发现,将南通的历史向上推到4000-5300年。 阜宁石器 陆庄遗址 陆庄遗址位于板湖陆庄村境内,北距古淮河四公里。出土的玉琮、陶等具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特征。其中玉琮的出土,显示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今陆庄境内,活动着一支原始部落。 东园遗址 东园遗址位于施庄镇双园村沙冈之上。出土的陶盆、贯耳黑陶壶等,具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特征。出土的陶鼎、陶罐等蕴含北方大汶口文化因素。特别是为权力象征玉铖和两面刻有“日出东海”族微的灰陶壶等文物的出土,印证距今五千多年之前,有一支原始部落集团生活在双园村的土地上。 陆庄玉琮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首领“通天”,“与天对话”和“祭天”的神器,是墓葬中部落酋长身份的证据,该玉琮于一九七三年板湖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 现藏上海博物馆,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线,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 玉琮之王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高49.7厘米 上宽6.4厘米 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玉琮之王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琮 良渚文化高5.4厘米 射径上端6.5厘米 射径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1出土透闪石软玉,呈碧绿色。器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共八组。用两道凸横棱,两个圆圈,一短凸档组成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组成的图案。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框线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历代特色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琮(Cóng)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玉琮,有“玉琮王”之称是出自浙博的一个玉琮。(出自国家宝藏浙江省博物馆段落玉琮)
扩展资料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
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