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
第一次东征: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开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还军。
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分为两次进扰战:(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自陆路进军,七月进至平壤西境而还。(二)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自水道进军,四月进至义州及平壤北而还。
第三次东征: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准备大举征高丽,大备水军。翌年(649年)五月太宗崩,罢东征。
第一次东征(参看附图8-301)
第二次东征(参看附图8-302)
一、战场地理形势
唐代之高丽,其西北方面之国境,以辽水为界与唐相邻接。西方濒海,与唐之莱州(今山东掖县)遥遥相对。其东北为靺鞨部。东濒大海,南与新罗、百济邻境。高丽拒唐之险要地带有三:
(一)辽水区域:贞观五年(631年),高丽王建武惧唐入侵,曾举国自扶余城(今辽北昌图县境)沿辽水东岸向西南至海“千余里”筑长城。
(二)鸭绿江与千山山脉间区域:有丸都城(今辽宁辑安县)。此城乃高丽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载: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东。《唐书·地理志》载: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义州)得渤海(国)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势观之,自辽东进攻高丽都城——平壤,有三道:(一)自辽东城越千山山脉之连山关,经凤城至咸兴府(今义州),为主要道路,亦高丽入贡之道。(二)自盖牟卑沙城,经扶余城(岫岩)至义州为西道。(三)自玄菟(新宾)越千山山脉至丸都为东道。此三道乃唐征高丽陆军必经之道路也。
至于唐水军攻高丽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莱州(今山东掖县)越过东北诸群岛如大谢岛(今蓬莱县东北三十里)乌湖岛(似今南、北城隍岛),渡乌湖海(似今渤海海峡),然后自今旅顺、大连或东趋鸭绿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趋辽河口策应陆军作战。(二)自成山(今山东荣成县),横渡黄海趋平壤、熊津江口(今锦江),以攻百济。
二、双方作战方略
唐朝方面:高丽自盖苏文政变后,北连靺鞨,南连百济、倭国,隐然有西抗唐朝,主盟东方之志。唐太宗自灭东突厥后,既有主盟全亚之图,于是对盖苏文之拒命,遂兴挞伐之师。
唐太宗征高丽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兴县西南)、营州(今热河朝阳县)为陆军策源地,以莱州为水军策源地,又在乌湖岛屯粮,以供东征军之补给。同时,太宗鉴于隋征高丽之失败,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国内后方诸重要战略要点,如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作严密之部署与控制,以防后方之动乱。
(二)征募天下骁勇之志愿兵组成新军,以免强征致使地方骚动。
(三)水陆两军合势,密切协同,故将军之主力指向于安市(今辽宁盖平县东北)。
(四)采用大量释俘,优俘政策,以瓦解高丽之军心、人心。
(五)及久攻安市不下而退军之后,知高丽善守城池,乃转采分军扰乱作战,待其弊而取之。又大量造船于江淮扩充水军,俾唐军能直捣平壤而攻之。
(六)高宗仍继承太宗之方略,继续采扰乱作战,及扩充水军之政策,最后乃乘其内乱而击灭之。
高丽方面:一仍过去败隋之战术,利用三条重叠纵深之国防线,及守城战术与天候之利,以迟滞唐军之入侵。待唐军久顿兵坚城之下,粮尽、兵疲、天候(详见上卷隋东征之战章)又于唐军不利时而反攻之。
标签 :
是皇上都有野心,杨广也一样,杨广是个骄奢淫逸的这么一个皇帝,离开自己的宫中,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别馆,搜罗奇花异草,让宫外到处都是,而且出游要带很多人,他会下令让方圆五百里的百姓给自己贡献食物,挥霍浪费非常严重,很多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他在在那吃喝玩乐呢。
想一出是一出,挥霍还没结束,就想开疆扩土,就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高丽的身上,他也曾是壮志满怀的帝王,可惜曾经救浪费了无数的钱财,这个打仗就更费钱了,不光费钱,杨广还要征兵,大规模的征兵和沉重的赋税、劳役,民不聊生!
本来运河开凿、长城的修建就已经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人民还没缓过来呢,又要开疆辟土了,在短短的十余年里,被征调的兵太多太多了,结果就是天下人都死在了战场上,杨广轻敌导致亲征高丽失败,有人叛变,就算叛变评定了,可人民的心在也无法挽回了。
起义军的发展开始壮大起来,人民都要推翻隋朝的统治,杨广看清了事实,觉得隋朝也就这样了,也失去了野心,同时他也猜出了最后的结局,五十岁的杨广被勒死了。
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丽,因为他也想当个好皇帝,他也想隋朝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富强,疆域辽阔,虽然杨广是个暴君,民不聊生,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开辟了疆土,加强了南北及西域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惜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最后他失败了,隋朝在他手中覆灭了。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高丽最强。东晋时,高丽人据辽东,奚、契丹、珠羯等族受其控制。开皇十八年(598),高丽王高元联合靺鞨进攻辽西,被隋朝地方军击退。文帝发兵三十万进击,高元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炀帝即位后,要求高元入朝未成,便决心大举东征。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就是要为东征作交通运输准备。同时,炀帝命令山东(今河北、山东地区)广置军府,充实军马,整备武器。运输之役更是繁重:七年二月,炀帝命令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大业八年,隋军云集涿郡,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分左右各十二军,运输人员加倍。当年二月,炀帝和大军渡过辽水,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这次声势浩大的东征本来不得人心,高丽又顽强抵抗,隋军遭到失败,士兵役丁死亡大半,物资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宇文述进攻平壤(今朝鲜平壤)的九军共三十万五千人,只两千七百人生还辽东。七月,炀帝被迫退兵。
失败并没有使炀帝接受教训,他在退兵时就下令继续搬运黎阳、洛口、太原诸仓谷物北上。九年正月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涿郡。四月,炀帝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东京改称)。消息传到前线,炀帝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
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炀帝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大业十年二月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三月炀帝又到涿郡,七月到达怀远镇。高丽虽两败隋军,却因连年战争,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所以立即遣使请和,并囚送隋的叛将斛斯政。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不能如期到达,有的根本没有来,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员不足,实是凑合成军。炀帝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只好因高丽请和,乘势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