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5.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定语后置)
6.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
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8.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宾前置)
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0.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代宾前置)
13.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
14.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
1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
1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18.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19.具告以事.(状语后置)
20.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1.晋军函陵.(名作动)
2.使使以闻大王.(使动)
3.樊於期乃前曰.(名作动)
4.发尽上指冠.(名作状)
5.乃朝服.(名作动)
6.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
8.不可不语.(名作动)
9.籍吏民.(名作动)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
1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名作动)
12.沛公军霸上.(名作动)
13.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
14.间至军中.(名作状)
15.臣活之.(使动)
1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作状语)
17.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短语作状语)
18.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在古汉语文言文和英语语句中比较常见。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要前置。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状语后置。
表示方式、状态、时间、地点等的词语会出现后置情况。如:屠惧,投以骨。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其例子如下: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4、介宾结构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扩展资料: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倒装句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
主谓倒装
基本主语在谓语之前是一般的语序,如果语序相反,就是主谓倒置。这种句子又叫“倒装句”。主谓倒装,有时是由于说话者心急,就把句中最重要的谓语部分先说出,然后再补出主语。有时是为了强调谓语而有意采用这种句式。
使用场合
主谓倒置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
例如:
怎么了,你?
出什么事了,妈妈?
唱吧!跳吧!亲爱的同学们。
多么壮丽呀,祖国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