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是什么意思

刷qq等级2023-02-12  4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

毋意:不主观臆测。

毋必:不绝对肯定。

毋固:不拘泥固执。

毋我:不自以为是。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绝不容许这样四种毛病,即不起私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注释:

(1)《朱注》:“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可不穷矣。”

(2)李炳南《论语讲要》:“‘意’是心里起的念头。‘必’是偏见,不合中庸之道。‘固’是固执,固蔽地执持一些事理,不能变通。‘我’是对自我误执。”

解读:

李光地从《周易》的角度,对本章也有个评论,同样抄录如下:

“我,乃私意之根,虽不动念,而不化者,易之艮所谓身也。有我则不能廓然大公,故不能物来顺应,而有意,有必,有固。

若物来顺应,则物未来而私心妄念之不生,何意之有?应物而不累于物,何必之有?顺理以应之而不滞于物,何固之有?如是则复还于太虚而无迹,何我之有?

盖毋意,则所发者皆天地之心,元之徳也。毋必,则为不计效,施不望报,亨之徳也。毋固,则因物付物,利之徳也。毋我,则不言所利,贞之徳也。

三者皆归于无我,而行乎无我,犹贞之终始万物也。不获其身而不私于己,故能不见其人,而不系于物。圣人之与天地相似者,如此。”(《读论语札记》)

意思是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惟我独尊。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子罕》。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乐喜(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乐喜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鲁襄公十七年的时候,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但是宋平公不答应。

鲁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说:“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们也都把粮食借出来。

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粮食给别人,却不写借据,不要求别人归还,同时还以那些缺乏粮食的大夫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宋国人也没有挨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28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