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是?

王树增2023-02-12  99

微绒毛、刷状缘、纤毛、纹状缘、静纤毛。

1、微绒毛

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的表面。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并垂直于细胞膜表面,其直径约0.1微米,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广泛地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但以成长期的卵母细胞、小肠、肾小管的曲细尿管的上皮细胞等吸收机能旺盛的细胞和内耳、鼻、侧线等感觉细胞中较为丰富。微绒毛表面是细胞质膜和糖被,内部是细胞质的延伸部分。

2、刷状缘

肾小管的近端小管可分为曲部(近曲小管)和直部(近直小管)两段,近曲小管,其上皮细胞腔面有刷状缘,电镜下,可见刷状缘由大量较长的微绒毛整齐排列构成,使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明显扩大。刷状缘的细胞膜中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和ATP酶,参与细胞的重吸收功能。

3、纤毛

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一个细胞可有几百根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粗约0.2μm,根部有一个致密颗粒,称基体。纤毛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像风吹麦浪起伏,把粘附在上皮表分泌物和颗粒状物质向一定方向推送。例如呼吸道大部分的腔面为有纤毛的上皮,由于纤毛的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排出。

4、纹状缘

纹状缘是指在光镜下看小肠上皮吸收细胞游离面的形态,类似波纹状的边缘,在电镜下看它们是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的,每个吸收细胞上有2000--3000根在光镜下看就如同波纹的边缘。

5、静纤毛

前庭器官的毛细胞纤毛中的一种。对前庭器官的毛细胞去极化和超极化起直接作用。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一、微绒毛(microvillus)

上皮细胞膜和胞质向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光镜下分辨不清,电镜下清晰可见。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striated border)和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即是由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微绒毛直径约0.1µ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人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terminal web)。终未网是微绒毛基部胞质中与细胞表面子行的微丝网,其边缘部附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处。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还有肌球蛋白,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微绒毛的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二、纤毛(cilium)

上皮细胞胞膜和胞质向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细小指状突起,光镜下可见。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纤毛一般长5~10µm,直径0.2µm。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二联微管的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动力蛋白(dynein)具有ATP酶活性,分解 ATP后动力蛋白臂附着于相邻的二联微管,使微管之间产生位移或滑动,导致纤毛整体的运动。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像风吹麦浪一样,把上皮表面的粘液及其粘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即以此方式,把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推至咽部成疾咳出。此外,纤毛基部还有一个致密的基体(basal body),结构与中心粒基本相同,基体的微管与纤毛的微管相连续,基体可能是纤毛微管的最初形成点。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功能是定向摆动清除尘粒、细菌、净化吸入的气体。

 二者区别如下:

1、微绒毛,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直径约0.1微米长度由0.2微米到数微米,广泛地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2、纤毛,是从一些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突起.由微管9(2)+2型构成的,他们都有促进移动的作用,但不同之处应该在于组成成分不同。

微绒毛好纤毛的特点:

1、微绒毛:光镜下,纹状缘(小肠吸收细胞)或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或静纤毛(附睾管上皮细胞、味觉及内耳感受器的感觉上皮)。电镜下: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细指状突起(细胞膜+细胞质),直径:约100 nm,长度差异较大。

2、微丝与终末网:微绒毛轴心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一端伸到微绒毛顶部,另一端插入胞质中并附着于该处的终末网 。终末网是微绒毛基部胞质中与细胞表面平行的微丝网,其边缘附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的微丝还有肌球蛋白,其舒缩可改变微绒毛长度。

3、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4、纤毛:形状,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长而粗的突起(与微绒毛比),长5~10 m,直径0.3~0.5 m,基部有一致密颗粒,称基体 basal body(内为中心粒,含微管,与纤毛中的微管相连形状。

5、结构: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分布:呼吸道、子宫、输卵管等。

6、功能:节律性协调摆动,二联微管的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动力蛋白有ATP酶活性,分解ATP后动力蛋白臂附着于相邻的二联微管,使微管之间产生位移或滑动,导致纤毛运,像风吹麦浪一样,把黏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状物质向一定方向推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96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