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是指哪三军

三军是指哪三军,第1张

三军是指陆、海、空三军。

提起“三军”,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三军的现代意义:

1、可以更好地巩固国防事业,从而达到内部长期发展的目的。

2、可以强大国家的整体实力,并且有利于国家的外交建设。

3、可以提升国家人民的自信心,从而提升整体的民族荣誉感。

4、可以提升国家科技行业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随着历史的演变,三军所代表的的含义也不同。

“三军”的起源

周朝时,天子可领六军,诸侯最多可领三军。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三军的称呼。军是最大的军队建制。这个时候“三军”也可以指代诸侯国的全国兵力。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三军”的演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三军”的称呼也不太相同。

比如楚国称为中军、左军、右军。吴国、齐国、鲁国称上军、中军、下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秦国更是独特,秦国全民皆兵,以壮年男子为一军,壮年女子为一军,老弱者为一军。这样分为三军。其中壮年男女军队为主力,男兵为主力,女兵

为辅兵和预备队,老弱之兵为后勤部队。

《商君书·兵守第十二》 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到了三国时期“三军”则随着语境的不同意思也不同。

比如说犒赏三军的时候就是泛指的是所有部队。水陆并进的时候就是指的马军、步军、水军。内陆行军的时候又分前中后三军,前军为前锋,中军为主力,后军为后勤部队和预备队。排兵布阵的时候又有左、中、右三军,中军仍然是主力,左右、两军负

责掩护两翼的安全。

“三军”体系的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上中下和左中右三军的说法又渐渐地被前中后三军替代。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叫法。

这个时候每只军队都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前军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军是军队主力;后军负责粮草给养、警戒掩护。

综上所述,“三军”这个词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变化,它有时代表三支军队,有时泛指全国军队,有时又代表三个军种,最后则是变为每支军队的固定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21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0
下一篇 2023-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