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巴楚文化?它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

闯档2023-02-08  29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统称。

巴文化与楚文化虽然被并列统称,但是两种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巴文化的发祥地是湖北清江,古称夷水;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清江边垦殖居住,创造了长江流域辉煌灿烂的巴文化,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湖北,楚人以“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楚文化。从原始的拓启山林到后来的楚国称霸,楚文化逐渐形成了庞大丰富的文化体系。政治领主如楚庄王;名人名士如庄子、宋玉、屈原;文化创作如《离骚》楚辞、成语典故……这些文化是楚人的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珍宝。

巴楚文化精髓融合遗传优势明显。

以虎纽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楚式的虎纹和巴式的钟、钲,都是巴楚中常见的纹饰和器具。楚式的虎纹脱胎于巴地的纹饰,而巴式的钟和钲则取法于楚地样式。

以于栏式、吊脚楼式建筑为特征的建筑技艺。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有越式建筑演变而来。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渝东北、黔东北都有,因为其地距离楚国都城郢都最近,带有层台累榭遗风。

以楚辞、屈子哲学为代表的巴楚文化。楚辞,是楚地的歌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子哲学主要与屈原有关。

巴楚乐舞。战国时期,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下里》应该属楚歌,《巴人》应该是巴歌。楚歌与巴歌同时同地流行,难免相互影响,形成了楚歌有巴风,巴歌有楚风的巴楚乐舞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显然不是一元的,如若只求定性,三言两语是无济于事的,需做多层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从人文条件来看,古代称为夷陵(彝陵)的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有关的文献记载很明确,有关的考古发现很丰富。据《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所记,约在西周中期的末叶,夔就成为楚的别封之国了。夔在今秭归,位于宜昌的西部。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廪君蛮部巴人的发祥地是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即佷(hěn)山,在今长阳,位于宜昌的东部。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周之季世”,楚国曾经帮助巴国平边境动乱。秦汉以后,峡江地带仍由巴人和楚人错居杂处。《华阳国志·巴志》记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 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无论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更不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无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沟类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巴人是藏缅语族先民的一支或数支。他们来自汉水上游至黄河上游,辗转流徙,迁至长江上游的东部和长江中游的西部。清江流域只是廪君蛮的发祥地,不是包括廪君蛮在内的巴人的发源地。至于楚人,则有芊姓与杂姓之别,前者是来自中原的祝融遗裔,后者是长江中游土著三苗的后人。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遗存,但早期巴文化遗存不限于清江流域。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遗存,但早期楚 文化遗存并不限于沮漳河流域。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学术上的第一步迈出更难。因为是第一步,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便决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于行进的质量如何就只有“旁观者清”了。得到社会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干涸。

又在文化沉积带的腰部,又在经济开发带的腰部,宜昌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也罢,机遇也罢,都是幸运。

那些尚有遗踪可寻的文化事象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一要抢救,二要利用。抢救是从调查经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可以培养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学术名家来。利用是在抢救的基础上开发,这就不能像抢救那样一切都讲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继承、又要创造,以求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来。

宜昌的经验表明文化沉积带与经济开发带相得益彰,一台《土里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土里巴人》,其文化价值远在其经济效益之上。对宜昌同志来说,《土里巴人》或许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文化精品将接踵而来。

另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系教授庄孔韶等专家考证,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向部落联盟转变的时期,武落钟离山的巴蛮五姓共同以赛猎比剑的方式推选了部落联盟的首领——禀君,尔后巴人沿清江大量西迁,建国巴蜀。不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此有详细记载,而且庄教授对当地土家族老百姓的血液、遗传基因以及峭壁上的骨骸基因进行了对比,从各方面考证得到证实。记者新近在长阳采访时深深感受到,长阳历史悠久、文化古韵深厚。20万年前有“长阳人”拊木击石于苍山,3000年前有“巴务相”掷剑浮舟于夷水。至今,山歌、南曲、跳丧舞名扬海内,被人誉为歌舞之乡。放眼今日长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这片土地倍显妖娆。城内青山绵亘,有数不尽的险峰奇岩,占洞幽壑;数百里清江泻王,看不够水影山光,锦帆碧浪。古老的清江气象新绝,异彩焕发。

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已分为巴和蜀。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区域为重庆、川东及鄂西地区,涵盖陕南、汉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主要地理位置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

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难能。

扩展资料

巴文化、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木式、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诸如汉赋、唐诗、宋词、巴学、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

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蜀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44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