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武侯到底指的是诸葛亮。
武侯庙中的武侯指的是诸葛亮。 蜀,建兴元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死后谥号“忠武侯”,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
武侯的信息:
诸葛亮是“武乡侯”。 “侯”是诸葛亮的爵位,“武”是封地之名,在今陕西汉中的武乡镇。 “乡”是爵位的具体级别;诸葛亮又是“忠武侯”。 “忠武”是诸葛亮的谥号。 所以诸葛亮的全称应该是“武乡忠武侯”。 那么诸葛亮被称为“武侯”应该来自谥号。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言简意赅,节短韵长。
1、“武侯”一词,通常指诸葛亮。蜀·建兴元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领益州牧。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也常称诸葛亮为武侯。武侯即“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2、诸葛亮-武乡侯王猛,陈庆之-武侯,还有西晋开国功臣陈骞的谥号也是“武侯”,此人是魏国开国功臣陈群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