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四点底2023-02-08  19

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是:

1、白皙的皮肤与骨感的身材:现如今,每一个人都以瘦为美,我们不像唐朝那样以胖为美。上大学时,班里几乎没有超过100斤的女生,就连男生都很难超过130斤。

2、有声音有表情:所谓的“有声音”,是指在适当的场合,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有物,而不是无的放矢;有表情的人,在应对进退中。

懂得以脸上的表情及适度的肢体语言,如微笑、倾听、专注等,来表达对人的赞同、包容、尊重或善意。有声音、有表情的人,是面容最美的现代人。

3、有美言有动作:黄莺的声音清脆婉转,所以受人喜爱。一个会说话的人,说的都是好话、赞叹人的话、鼓励人的话,就如“黄莺出谷”,让人觉得悦耳动听。

灵慧善巧的人,对于别人的表现,会以动作如鼓掌、点头、竖起大拇指等,来表达赞叹,绝不会以夸张或粗鲁的动作伤害别人。有优美言语与动作的人,是行动最美的现代人。

4、有见解有建议:一个人光是外表美,却没有见解、没有思想,就会落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讥。佛陀说法,常叮咛弟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就是提醒弟子要思维法义、要有思想,并说:“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有思想见解之后,还要将佛法、道理贡献给别人,让别人也能受益。

内在学养丰富,又不吝法布施的人,是思想最美的现代人。

5、有信仰有慈悲:有些人会说:“只要我心好,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要紧。”任何一个正信的宗教,都是教导我们圆满人性的真、善、美。

既然自认心好,为何要排斥宗教信仰呢?有了信仰的力量,道德会有增上的推力,人品会更端正,有了信仰,对于慈悲的体认也会更深刻。有信仰有慈悲的人,是德性最美的现代人。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坚持近40年的书法爱好者,很乐意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书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个人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概括来讲就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体来说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画与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本身是抽象的,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法确定,但是却需要把全部的美都包括其中,这样一来,就有了特殊的要求。以我个人学习书法的体会,我觉得应体现在三个层面:力量感。所谓的力量感,指的是点画、线条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的那种感觉。往往是根据需要而藏露结合,特别是行草书法中,点画、线条往往都是千变万化的,因而,我们在欣赏时,既要注意点画、线条的承接与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节奏感。在音乐中,节奏感指的是音律有规律的高低、强弱和长短的变化,而书法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的快慢不同,因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给人一种非常明显的节奏感。立体感。所谓的立体感,从书法的角度看,主要是中锋和侧锋用笔的结果。

第二,空间结构。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书法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单字结构、整行行气、整体布局三个方面。单字结构要求整齐平整,长短适度,疏密均衡,这一点非常重要。整行行气。书法作品讲究的是字与字上下要相连,我们叫做“连缀”,要求上下连接,呼应连贯,这就是书法家常说的行气。整体布局。优秀的书法作品最讲究整体布局,要求做到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点画、线条在空间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完美的布局。

第三,神采意味。神采通常是指人的面部的神气和光彩。书法中的神采指的是点画、线条及结构组合当中所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要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淡定自如,创作中心情愉悦舒畅,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入书法神韵与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来。

以上意见不知对否,欢迎书友们点拨一二,本人不胜感激涕零于万一。

戏品聊斋

1.2万粉丝 · 2.1万赞

搜索

什么是书法的三个层次

行草必练32个字

中国最漂亮书法

书法就练八个字

行书必练的20字

练字必练的100个字

诗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基础要素,包含情感、想象和理性等组合成分。并被外化定型为语言的有机系统。因此,作为生命表现的诗歌.必然具备它的内质和外形。这也就形成了诗歌的一系列审美特征。

(一)情感的审美性

情感性是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充沛的生命情感是创作诗歌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诗篇无不饱含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它们所写的不论是爱、是恨、是悲哀、是欢乐、还是愤怒,都是心灵情感的颤动、爆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诗歌。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诗的情感不仅需要概括化和类型化,更需要被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独特的感觉和知觉。 

(二)艺术的虚幻性

诗是诗人所创造的独立自洽的艺术世界。这一世界是虚幻的.或者说诗的艺术具有虚幻性。正是艺术表现的虚幻性,才获得了诗性情感的真实。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大胆的夸张和变形,但却表现了内心真实的愁绪。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夸张.却让人感到了高度的真实。诗的虚幻性.不仅因为诗的艺术形式的需要,更是表达感情的需要。任何进入诗中的具象、表象和意象,都是诗人情感中的具象、表象和意象,它们已失去了原初的客观性.变得更单纯。也更复杂,有着巨大的张力和想象的空伺。

(三)表现的集中性

任何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而诗歌的艺术概括则要求高度的集中。它应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红杏”。由“一枝红杏”而让人领略到“满园春色”。诗中时间与空间高度概括与集中,从而表达了祖国河山的辽阔和美丽。诗中的意象已完全脱离了自然的客观性,有了深广内涵和类型化的特征。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散文等其它文学体裁所无法达到的。

(四)语言的音乐性

音乐性之于诗是与生俱来的。远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核心是节奏。诗歌的音乐性,一方面以它的重复性使人沉浸其中.另一方面又以它的变化性,使人从沉醉中苏醒,使读者的情绪与诗人心灵的脉搏合拍.从而产生情绪的共振。中国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节奏的安排和韵脚的调配。中国诗歌的节奏.是由语言音组的停顿和排列而构成。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由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组成一个音组。音组与音组之间常有停顿.对音组与停顿做有规律的安排就能形成鲜明的节奏。我国古代的。五七言诗就是建立在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基础之上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162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