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人文的关系

科技和人文的关系,第1张

综述:科技与人文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紧密结合的关系。科技是客观存在的,而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推动人类的发展,人文更是以人为本为核心。

分述:

1、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实践基础构成科学与人文相互贯通的契合点。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科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性相关联,与人文拥有共同的人类实践基础,“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

科学认知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不具有特殊的独立性,无法超越人类其他文化而存在,这就决定了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互通。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也认为,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样是人的。科学研究具有人文向度,“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

2、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互动中,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使人文精神的现实展开与不断升华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同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人文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人文精神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直接关注人的发展目的与意义,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的理解、维护和追求,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首要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科技创新是手段路径,人文精神是目标愿景。

自然科学不是一项超越价值的事业,就研究者来看,科学研究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操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任何科学的研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思想理论的支配;就研究对象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自在事实,而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属人的事实”,必定蕴含人的价值因素。

同时,社会价值因素对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产生的影响也是实质性的,无论在创造新价值上还是实现新价值上,科学创新都表现出社会性。

所以,没有人文精神导向的科学技术是盲目的,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如果不能给人或社会带来好处,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幸福的增加,它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相违背。

4、科技的创新发展,不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

意大利学者加林说,“如果是人文主义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信念,那么科学试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

14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考的价值,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带来了怀疑主义的复兴和批判精神的传播,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奠定了深厚的人文艺术背景。

人文是为人之本,它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

文化概念、民族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绝对不是“基因”的概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延续到现在,什么原因?是文化.

我记得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举行基础教育报告会,季羡林先生在报告中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两点,第一爱国,第二有骨气.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诚、正、修,为的是齐、治、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也讲,要弘扬民族文化,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到世界上去,为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有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去做官,他问孔子怎么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孔子告诉他,一、粮食充足,二、兵力充足,三、民信.粮食充足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兵力的发展是军事实力,民信就是凝聚力.

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但是,基础是人格.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

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

我曾推荐学生读两篇苏轼的文章,《贾谊论》与《留侯论》.前者论贾谊,后者论张良.两人都很有才华,贾谊失败了,张良成功了;因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张良则志大量大,才足识足,“有过人之节”.

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曾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人的大脑,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因此,人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也主要作用开发右脑.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作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科学和人文交融 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科技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和人文交融有很多好处.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可达到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

第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第三,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

第四,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严谨、有序,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宽松、活泼,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23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