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到明代,安济桥屡见于文献。明代隆庆丁卯年(1567年)举人张居敬有《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大石桥(赵州桥)因火灾受损后重修的经过。赵州桥火灾的起因,是运输薪炭的船家,泊舟桥下,发生火灾,延烧到桥券隙缝,使腰铁剥落,石桥颓危。
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动工,开始维修,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竣工,使“胜地飞粱,依然如故”。
民间传说安济桥是鲁班一夜之间修建而成,这座桥为洨河两岸人民提供了便利,人们就用美好的传说来赞扬造桥者。
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一首提到应州塔和安济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歌谣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赵县重新发现了安济桥,随即对安济桥进行详细的考察,绘制《河北赵县赵州桥平、立、剖平面图》,并写成论文《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发表在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
扩展资料:
19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赵州桥下发掘出1000多块栏板,含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栏板,收藏在赵州桥的陈列室内。
2014年,“赵州桥馆藏栏板及构件抢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梁书台和他的团队修复隋二龙交颈栏板、清饕餮栏板、清龙凤栏板等栏板及构件30件,2017年完成。这是赵州桥完成的首次文物修复。
1996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交赵州桥申遗报告,提名理由为“赵州桥首创敞肩圆弧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已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第95号:赵州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5年-605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它是中国第一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修建于隋朝。隋朝时期修建的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历史的一座石拱桥。作为石拱桥代表的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也被称为“安济桥”、“大石拱桥”。至于“赵州桥”这一名字,则是因为赵县这一地方古时候叫做赵州。赵州桥修建于605年至618年,这一时期属于隋朝统治阶段。而率先开启石拱桥这一新式桥梁建造风格的人则是当时一位名叫李春的石匠。
李春在设计这座桥时同时考虑到了行人来往以及车马通行的便利性,为此他特地将拱高与跨度的比例设计成1:5 。按照这一设计建造出来的赵州桥,其拱高约为7米,大拱的跨度则约为37米。在大拱之上,李春又在其左右两侧各设计了两个小拱。这样一来,既增加了美观度,同时也提升了泄洪便利性。为了实现行人与车马错道行走,李春还将桥面设计成了三道,其中左右两道供行人使用,中间道则主要走车马。
至今已存在一千四百余年的赵州桥从未发生过坍塌。究其缘由,一来是因为这石拱桥本就建得牢固,二来则是因为期间曾有过多次修缮。赵州桥在792年的时候迎来首次修缮,此时距离它建造出来已快要接近两百年。据《新修石桥记》的记载可知,赵州桥因大水冲击而出现桥台下沉、小拱欹斜崩裂等问题,为此人们对它展开了修缮。待进入宋朝之后,赵州桥因凿铁腐蚀脱落而出现侧倾,故而于1066年展开第二次修缮。
进入明朝之后,赵州桥曾前后修缮过四次。其中在嘉靖皇帝统治下的1562年至1563年,赵州桥的桥面因辙痕严重而变得不再平坦,故而重新铺设了桥面石。而待铺好新的桥面石之后,人们又接着对码头以及栏槛柱脚展开了修缮。没过多久,赵州桥又因停靠在桥下的船民不小心引发火灾而再一次修缮。等到了万历年间,赵州桥的桥面因车辆行驶而再一次出现破损,故而又于1597年展开修缮。
在这之后,赵州桥的第七次修缮工作直至1821年才展开。此后因为战乱的缘故,赵州桥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迎来新一轮修缮。这轮修缮工作开始于1955年,后于1958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