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李白的故事

王维和李白的故事,第1张

王维和李白的故事:

公元701年的大唐,两位诗人横空出世。一位出生在北方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太原王氏的王维,另一个则是出生在巴西郡(今四川)普通人家的李白。谁都不曾想到这两个人日后,将会成为大唐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泰斗级人物。

二人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王维逝世于公元761年,李白恰好也在隔年溘然长逝。他们都是年少成名的风流才子,又同在长安为官,李白受道教影响颇深,而王维也是好道之人,同时,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至交好友孟浩然。

李白和孟浩然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二人曾相约游历江夏,把酒言欢,抵足而眠。后来分别时,在黄鹤楼上李白怀着一腔不舍之情,挥毫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绝唱,足见两人感情之深厚。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志同道合的知音,相同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人生经历,感情同样好得不行。

但历史妙就妙在这里,本应该顺理成章成为朋友的王维和李白却仿佛拉黑了彼此的“朋友圈”一般,尽管有这么多“在一起”的理由,在你在任何文献都找不到两个人一丝半点的交集。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作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个诗人,已成为一种常识和共识。如果评选唐代三大诗人,在李白杜甫之外,更多的人会加上白居易,而不是加上王维。这想这里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诗歌的思想性,白居易写有许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比如《新乐府五十首》,其中的《卖炭翁》更是广为人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读来让人泪下。而王维呢?躲在他的辋川别业中,一心向佛,过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生活,清静、悠闲、安适。

单从诗歌的艺术性上讲,王维的诗不比李白、杜甫、白居易差。

从某些方面说,王维更应该和李白并称,而不是杜甫。比如看他们的生卒年,王维和李白在同一年出生(701年),又几乎在同一年死去(王维761,李白762),杜甫比他们晚生11年(712年),晚死8年(770年)。王维和李白一起来到盛唐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又在盛唐衰落的挽歌中离开这个世界,单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两个人就应该并称“李王”。

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王唯和李白不但没有在死后并列诗歌榜首,就是在他们共同存在的这60多年的岁月中,虽然同处大唐盛世,虽然有很长时间同处京城长安,但他们“参商”一样,没有交集。同是大诗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城市,却没有任何诗歌上的唱和留传下来,这让后来者们多少有点遗憾。

王维和李白,生前肯定是见过面的。

有一幅画,名字叫《七贤过关图》,据说是明朝人所画。画的内容是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7位才子顶风冒雪出蓝田关、游龙门寺的典故,哪七位才子呢?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下面七人: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这七个人中间,我们普通熟悉的至少有四人:李白、王维、孟浩然、张九龄。想像这七个人在风雪之中游龙门寺,应该是很熟悉的朋友。清人张辂还有诗一首,也应该是根据这幅画写的:

这则轶事出自明代陆深的《玉堂漫笔》,至少是有些事实的影子的。

从这则轶事想开去,在盛唐诗坛的那个圈子里,王维和李白肯定有经常见面的机会的。至于为什么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唱和的诗歌留传下来,应该是因为两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虽然常常见面,但却形同陌路,彼此“拉黑”,即使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孟浩然,也没有办法弥补那“三观”的不同所形成的巨大鸿沟。

两个同时代的天才诗人,在很多肯定方面是有“竞争”的,由于性格的不同,再加彼此所走的人生之路完全相异,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那就只能是“陌路人”了。

王维所走的是一条正常的路。读书、应试,20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虽然仕途上有些坎坷,但总的说来还是顺畅的。李白呢?不走寻常路,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读书考试,24岁时离开故乡,漫游天下,结交一些世外高人,以抬高自己的名声,再加上自己那些足以傲视天下的诗歌,他坚信自己肯定不会久居人下。

当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向长安出发,平步青云,来到天子身边时,王维已在官场浸淫多年,早已看透看穿了那功名利禄的浮尘。此时他们虽然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但李白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陪着皇帝李隆基和美女杨玉环喝酒赏花,喝醉了命高力士给自己的脱靴,然后醉意朦胧地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时的李白以为自己离“理想”很近了,但其实还是很远。

此时的王维在他的辋川别业里,参禅念佛,写诗息游,静静地看着李白在长安城的滚滚红尘中流连醉卧。

李白和王维,没有“相爱”,也没有“相杀”,在同一个时空里,李白如春天的牡丹,豪情奔放。王维如秋天的菊花,淡雅清幽。同是名花,却相隔了一整个“夏季”。

他们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美丽的诗歌,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人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

用孔子的这句话来解释李白和王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

公元701年,国力强盛的大唐,诞生了两位诗人。他们两个,一个是日后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一个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信奉佛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们俩,一个信佛,一个信道。同样优秀的两个人,在六十年的人生路上,走成了两条水平线。

王维精通音律、工于绘画。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和孟浩然一起,被人称为王孟,是田园诗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被后人尊称为大李杜,是浪漫派诗人的代表。

王维喜欢安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李白喜欢四处旅游,仗剑走天涯是他的梦想。精通剑术的李白,像一位侠客,游历山水,洒脱自如。陶醉于田园生活的王维,像一位隐士,与世无争。

两个大文豪,为什么没有交集?应该是两个人,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王维人称“诗佛”,晚年时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俨然一位僧侣。

王维自幼酷爱读书,聪明机敏、多才多艺。《旧唐书》说他是: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

王维和白居易早年的经历颇为相似,都是少年成名。和白居易不同的是,王维不仅是个才子,还是个美男子。很像历史上的嵇康,姿容出众、俊秀清雅的嵇康,弹得一手好琴。他的琴声,感天动地,鸟兽为之动容。

王维长什么样?没有画像可以考证。但是能让公主青睐的才子,公主眼中的:“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可见其长相必定是让人一见忘俗的出众之人。

兼具颜值和才艺的王维,一到京城便受到豪门贵族的欢迎。《旧唐书》中记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 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唐开元、天宝年间,王维的诗词天赋崭露头角,得到大家认可。刚到京城的王维,便成为豪门贵族的欢迎。王维擅长五言律诗,他的画与众不同,特臻其妙,笔踪措思,非常奇妙。他笔下的山水,意境幽远、栩栩如生,就连山上石头的颜色都非常逼真,远山与天空相连,即便是天上的神仙也难以复制如此美妙的画卷。他书画的功力,在那个时代,几乎没人能超越。

王维的诗,富有哲理。他在旅行途中偶然得到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引人遐思,给人启迪。诗与画完美结合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被香菱喜爱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的诗,语言精练。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深刻富有哲理的诗句。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据说他是唐室后裔。王维仕途顺利,却对做官不感兴趣,过着半是隐居的生活。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成名的方式与王维完全不同。

在古代,改变人生的方式一个是科举考试,另外一个便是婚姻。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他的第二任妻子则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如此一来,李白因为岳父的关系,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得到贵族的喜爱。李白的才华很快便被唐玄宗发现,并受到赏识。

史书记载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年轻的李白曾在徂徕山隐居,每日与好友对酒当歌,纵情山水,以诗交流,洒脱豪爽。

据说,第一次见到李白的贺知章,便对他赞不绝口,非常欣赏。称其为天上的谪仙。文如其人,李白的诗,和他一样,洒脱自如、飘逸瑰丽。他的诗歌富含浪漫主义色彩,比喻奇特、让人过目不忘。

他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似夸张,却形象地写出庐山瀑布的气势和特色。他擅长五绝、七绝,乐府、歌行的写作出神入化,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他笔下的诗词,风格变化如洛神舞动的衣裙,摇曳生姿,气质非凡。

李白从小学习剑术,因为他聪颖好学,书中说他剑术通达,可见李白悟性极高,对剑术能很快融会贯通。据说,他的剑术之高明,仅次于当时有名的裴旻。《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足以证明李白对剑术的喜爱,融入身心。他的梦想,或许就是做一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王维不想做官,李白却心系天下,一心想为朝廷效力。但是唐玄宗从未有过重用李白的想法。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自然有些狂傲不羁。有一次,醉酒的李白令受宠的高力士为其脱靴,因此得罪了高力士。

离开京城的李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他每天饮酒、作诗,是生活,也是乐趣。

李白的诗词洒脱,比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维闲适,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笔下的相思,大气豪放: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王维笔下的相思,含蓄委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就连送别诗,李白写得也与众不同,有豪迈之风。送别孟浩然,李白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性格不同,生活的方式不同,王维和李白,同一年出生的两个大文豪,虽然没有交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他们俩,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佼佼者,令人敬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16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