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有什么利弊

城镇化建设有什么利弊,第1张

城镇化建设积极影响:

(1)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了工业化程度。工业化的发展和机械化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脱离了农村,为农民安心在城市、城镇工作提供了保障,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2)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使剩余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大幅提高,为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城镇化为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城镇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大量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城镇人口后,转化人口的就业能够为轻重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4)城镇化提高了农村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化、城镇化为农民与时俱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农民在进入城市、城镇后,日益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进入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

城镇化发展消极影响:

(1)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流动,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增大。

由于我国城市化、城镇化水平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导致在一些先进的城镇化地区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涌入城镇,使目前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优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部分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价格猛涨。

农忙时甚至急需的部分农业劳动作业有时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开展,贻误了农时,使农业经济效益严重受损。素质低下的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耗时长,效率却很低,影响了农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日益下降。

(2)城镇化发展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受到影响。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的过程,导致在农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他们中多数对新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加上年龄老化,家务负担繁重,使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城镇化增加了农村闲置住房,导致谈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影响及解决措施付跃超资源浪费。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城镇转移,使农村闲置的住房日益增多。农村住房的价值最近几年不断下跌,在城市化、城镇化的趋势下,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家中的已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4)城镇化使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关怀。大量农村劳动力日渐涌入城市、城镇,导致目前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留守农村者老弱病残居多,这些弱势群体对很多传统农业的农活都难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无人耕种,天长日久便成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粮食的安全,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扩展资料

政府全面主导城镇化模式的五个弊端

首先是缺乏科学性。政府体系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且政府与企业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又有较强的支配关系,这就导致以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蜕变成为谁官职高谁有话语权。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因此严重违反科学规律,带来了重大损失。

其次是造城运动,盲目扩张。政府一家为大,主导城镇化发展,为了自身政绩需要、面子形象需要,摊大饼、搞扩张。突出反映这种粗放式、外延式城镇化增长道路,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

据遥感影像对比分析,仅2006~2009年,全国84个重点城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就从1 .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 .9万平方公里。在全国652个城市中,市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有147个。

第三是不计成本,粗放发展。国际上,土地城镇化一般是人口城镇化的1.2倍,我国2000~2010年达到1.8倍。这表明,相比较一定数量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十分粗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复杂,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并不是一个经济组织,在用行政力量推动城镇化发展时,可以少计、不计城镇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

第四是低价征地,与民争利。由于土地收益分配以地方为主,且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有较大的支配自主权,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然后高价出让。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土地收入1.0375万亿元,拆迁、补助费用为3778亿元;2009年全国土地收入为1 .42万亿元,拆迁、补助费用为5180亿元。也就是说,政府花1块钱,可以获得3块钱。

第五是资源过度集中,中小城市增长乏力等。人口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但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指标利用方面,低等级城镇获取土地指标非常困难。2000-2010年,中国城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95.8%,而同期中国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

参考资料来源东方网 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专家:政府全面主导城镇化模式的五个弊端

1.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种方针。

2.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3.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4.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5.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

6.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

7.这部分刚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恰好燃起了新一轮的楼市上升潮,有效地带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8.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9.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10.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化国家,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国的基本现实。

11.要想实现我国由农业主导型国家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主导国家转型,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应遵循县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以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激发新型业态、调整优化县乡村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县城特色优势产业,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着力将农业拓展为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纵向看,深度挖掘当地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并进一步延长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分支产业链条。

二是着力加快县域内产业的集聚发展。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集聚区集中,将三产融合发展与县域产业集聚区开发、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

三是着力培育壮大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及优势,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849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