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的意思就是在父母还能做事的时候,什么都不让他做,像菩萨一样供着,他说什么话都是一律不顾事实和适宜的去听从,生了病也会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保障,花大钱买命也只让老人不义,这样的孝顺就是愚孝。如果真正孝顺自己的父母。就要对父母态度上恭敬,物质上要尽力的去赡养,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过得非常自在,尽量的抽时间去多陪陪老人。
在现在的生活当中有些做儿女的,如果遇到和父母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不敢言语,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任凭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有的做儿女的就会嘴上哄的老人高高兴兴,总是承诺着很多东西,但是从来不去实现。这不一定就是孝顺,想把那些和父母据理力争,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孝顺。父母都有了一定的年龄,他们身上也慢慢的有了病痛的折磨,但是却依然还为自己的孩子操劳着。所以为了父母能够开心,我们要经常的回家陪陪父母,这也不是只要嘴上说的,是要付出行动的。
回到家里给父母做些饭菜,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到欣慰,我们该给他笑是让他们可以放心我们自己的生活,这些有些人根本看不到,他们也已经习惯了,父母捎带手就干的习惯适应了,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玩游戏,适应了自己还是个孩子的状态。虽然口口声声说的会让自己的父母顺心,也不为靠父母的一些想法,但是却不为父母承担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最大的愚孝。
其实孝顺是每个人都想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分对错情理的去孝顺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愚孝分子。
愚孝指昧于事理的孝行,如割股医亲之类。
儒家提倡孝,特别瞎旅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磨培凳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后代误解并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
扩展资料:
愚孝的相关故事:郭巨埋儿
元朝人编写的《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中渣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元代郭居敬虽把这个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并极为推崇,但却有许多后来人对此并不赞赏。认为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孝经》云:“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谓之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