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哪里成立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哪里成立,第1张

1.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

2.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代表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定延安为首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设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1937年9月,经中央提议,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高自立先后任副主席。机关驻延安。边区政府机构设置、编制和政府组成人员由边区参议会决定。边区政府由边区政府委员会、边区政府主席和各厅部处办事机关组成。边区政权体制开始采取乡、区、县、边区四级制。第一届边区参议会时改为乡、县、边区三级制。在边区与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与区之间设置区公署,专员公署与区公署分别是边区和县的代表机关,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中国共产党通过派选优秀党员参加边区各级政权组织的领导工作,通过政权机关中的党团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实现对边区政权的领导。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边界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苏区得到巩固与发展。193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日,经与国民党政府多次谈判,将陕甘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5月改称陕甘宁边区,9月6日成立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高自立、李鼎铭、刘景范先后任副主席。

首府设在延安,辖陕西省延安、延川、延长、清涧、绥德、米脂、葭县(今佳县)、吴堡、安定(今子长)、安塞、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甘泉、鄜县(今富县)、淳化、栒邑(今旬邑),甘肃省宁县、正宁、庆阳、合水、镇原、环县,宁夏省(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豫旺(今属同心)等23个县以及神(木)府(谷)地区,面积12.9万余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原为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

达陕北后,这里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并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共产党

于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

以林伯渠为主席的边区政府。边区东临黄河,西至甘肃的固原和

宁夏的豫旺堡,北起长城线的府谷和横山,南达陕西中部的淳化

、(邑,辖有延安、绥德、三边、关中和陇东5个分区,20余县,

150万人,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边区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中

央军委所在地,是全国抗战和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敌后抗日根

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

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

,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

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它的基础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全民团结抗日的原则和与国民党达成的口头协议,1937年9月6日,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称陕甘宁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国民政府划定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范围为23个县,即陕西肤施、甘泉、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定、靖边、定边、淳化、吴堡、清涧、米脂,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环县、镇原,宁夏的花马池(盐池县),陕西的神(木)府(谷)区、关中的部分地区,归边区政府直接管辖,并为八路军的募补区。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出要把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实行民主政治,是边区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从1937年5月起,边区就开始进行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0月,完成了乡、区、县的选举,成立各级议会和民主政府,奠定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边区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开辟财源,保障军队和党政机关的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是边区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为此,边区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发展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企业,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开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卫生学校等,为军队和地方培训了大批干部,对增强抗战力量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不畏艰苦,奔赴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们经过学习培训,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持抗战的骨干。边区政府还大力发展中小学校,以及大量的扫盲学校、识字班,以扫除文盲,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陕甘宁边区的武装力量,包括八路军留守部队、边区保安队和自卫军三部分。1937年10月,八路军留守部队经过整编,除第七七O团保留外,各部队统一编为警备第一至第八团,另有两个独立营。12月,中央军委决定后方留守处改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保安队由原陕甘宁边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编成,约5000余人,高岗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自卫军是群众性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人数有20多万,是保卫和巩固边区的重要力量。他们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对来犯之敌给予沉重打击,迫使敌人不敢贸然西进,保卫了河防。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边区军民还进行了肃清土匪,打击汉奸、特务和反动地主的斗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35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