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结晶实验

硫酸铜结晶实验,第1张

实验方法:

1.用CuO和稀硫酸反应后滤液结晶得到。

2.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利用晶种再结晶得到。

方法一: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烧杯、量筒、漏斗、滤纸、剪刀、药匙、氧化铜、稀硫酸(1:4)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15毫升稀硫酸倒入一个蒸发皿里,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到将近沸腾(但不要使稀硫酸沸腾)。然后注意保持这个温度,一边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一边慢慢地撒入氧化铜粉末,直到氧化铜不再溶解为止。

2.装置好漏斗,趁热过滤(过滤时不溶性物质可以留在蒸发皿里,不必转移到滤纸上)。将滤液收集在烧杯里。使滤液逐渐冷却,仔细观察晶体生成时所发生的现象,并记录晶体的颜色和形状。如果滤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没有晶体生成,可以把滤液倒入洗净的蒸发皿里蒸发几分钟,再放置冷却,就会有晶体生成。

稀硫酸(15毫升)量筒 蒸发皿(加热) 加氧化铜 过滤(趁热) 冷却 晶体析出

方法二:

称取75克硫酸铜晶体放在烧杯里,加水200毫升。当晶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取一块硫酸铜小晶体作晶种,用细铜丝扎牢后吊入溶液中。每隔2—3天,把上述晶体和溶液转入另一烧杯中,除去烧杯底部析出的小晶粒。一段时间后晶体不断长大,并且从不规则形逐渐变成规则的晶体。晶体长大后从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后涂上清漆或其他保护层,以防止表面风化

硫酸铜晶体制作过程如下:

工具/原料:氧化铜粉末(CuO)、稀硫酸(H2So4)、烧杯250ml、酒精灯、滤纸、漏斗。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铜粉末。

2、沿烧杯壁小心倒入稀硫酸。

3、用酒精灯隔石棉网给烧杯加热。

4、仔细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黑色的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5、当烧杯中的氧化铜数量不再减少时,将溶液趁热过滤,滤去未反应完的氧化铜。

6、将滤出的溶液静置,如果想加快结晶的速度可以放入冷水中。

7、成果如图(这是在试管中冷却的,如像上文一样在烧杯中冷却也可)。

8、注意事项:使用稀硫酸要注意防护工作,加热时要不断搅拌溶液,防止局部爆沸使溶液溅出。

硫酸铜晶体是一种蓝色晶体,成分主要为五水硫酸铜,分子式为CuH10O9S,即硫酸铜的水合物。其可以用来电镀或染色,别称蓝矾、胆矾。五水硫酸铜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在干燥空气中会逐渐风化,加热至45℃时失去二分子结晶水,110℃时失去四分子结晶水,称作一水硫酸铜。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无水物。无水物也易吸水转变为五水硫酸铜。

无水硫酸铜(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水后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蓝色),二者注意区分。常利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某些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有微量水分。将五水硫酸铜加热至650℃高温,可分解为黑色氧化铜、二氧化硫及氧气(或三氧化硫)。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简称“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又称“降温结晶法”。

它的原理是高温下把溶液弄成饱和状态。这个时候单位溶液里的溶解物含量很高,然后降温,使溶解度降低,这样单位溶液里的溶解物含量应该降低,而这多余的溶解物只好以固体(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来。

要使用冷却结晶,溶质的溶解度必须对温度非常敏感。即在温度下降时,溶质的溶解度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这样才可以得到大量的结晶,产生效益。

而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所以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结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799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