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跑姿技术参数――步频、触地时间、垂直振幅%、左右平衡等等,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步频”。
一、步频是什么?
步频,指的是你一分钟内跑了多少步。许多业余跑者的步频大约在160-180之间,精英跑者的步频都在180以上。
这其中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加快步频是不是就会意味着速度要更快?或者说,是不是慢跑时很难达到180+的步频?问题出在哪里?
二、步频体现了转换支撑的效率
你每跑一步,就是落地一次,转换了一次支撑。所以,你步频的高低,体现了转换支撑的效率。
在跑步过程中,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在空中飞。虽然位移是发生在腾空时,但加速度是发生在落地时,必须有支撑才能发生移动,才能有加速度,这是由物理学定律所决定。
那么,你跑步时落地支撑的姿势好不好、转换支撑快不快,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移动效率。
我们在跑步时,就是不断落地平衡、又失衡向前的一个过程。当你落地时,你的脚掌就是支撑点,以它为支点,你的臀部重心前倾,身体失去平衡,获得加速度。所以,跑步加速的本质,就是重心绕着你的支撑脚加快转动,转动的速度越快、角度越大,你的加速度就越大,跑得越快。
步频越快,利用重力的效率越高。当你转换支撑变慢,也就是步频变慢,回到地面的次数减少,加速度变慢,自然很难跑快。
三、步频是不是最好必须达到180?
丹尼尔斯博士提出,步频达到180步/分钟,可以有效减少落地时的冲击。他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每天在赛场观看不同跑者的跑姿,计算他们的步频,他发现在50多位男女跑者中,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几乎都在180步/分钟以上,只有一位低于180。
高步频的跑法是跑步高效率的关键。从力学的角度看,步频越高,力学的效率越高。你可以将一个奔跑着的人的两条腿想象成一个轮子,要向前滚动越快,轮子的支撑点转换必须越快。
世界上的精英跑者几乎没有人低于180步频,那么,是不是业余选手也必须要达到180才好?
步频高低牵扯到速度、距离、坡度以及个体身高腿长等因素,每个人习惯的步频是不一样的,跑同样的速度,同样费力的状态下,高个子的选手步频会相应慢一些些。所以,并不一定强求必须精准达到180步/分钟,180是最低的标准线。
那么,是不是步频越高越好?
一般来讲,心率与步频有着一定正相关,心率会随着步频渐渐升高,但并非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当步频180-190左右时,心率较稳定,攀升较小;步频190以上,心率略有上升;步频200以上时,虽然速度更快,但心率也会上升很多。
所以,对于马拉松跑者、普通慢跑者而言,步频稳定维持在180-190,是比较经济高效的。
四、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步频?
我们都知道了高步频的好处,那么怎么提高步频呢?拼命倒腾小碎步吗?还是跑步的时候,时刻看着手表的步频,往快了跑?
步频的本质,是跑步效率。所以,假如你需要很费力才能达到180步频,或者步频一提高,心率就上升很多,或是没法做到在固定步频内轻松控制配速,这些说明了跑步技术效率低,这样的跑法一定哪里出了错。
1、纠正跨步跑
好的跑姿,应该是在自然的跑动中,轻松达到180步/分钟。完全不需要看表,也不需要在跑步时还想着步频――落地只是那一瞬间,0.0几秒的时间,哪里有空想那么多呢?这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180步/分钟的步频,是最能有效运用肌肉和肌腱弹性的步频。假如你步频严重偏低,反过来就说明,你没有很好地利用到你肌肉和肌腱的弹性。
你可以试试看,屈膝原地跳一跳,你是用脚掌的哪个部位着地?你在原地跳跃时,是否感觉到双腿充满弹性?试着弹跳速度快一些,是不是很轻松?这就是我们在跑步中应当拥有的状态。
但是很遗憾,大多数业余跑者都是向前跨步,以脚后跟在臀部前方落地,跟腱的弹性也就无从发挥。
不信,你试试看原地跳一跳,用后脚跟着地,有何差别?能跳得再快些吗?应该很难吧。
所以,提高步频的第一步,是纠正跨步跑,让你的肌肉和肌腱的弹性帮助你提高跑步效率。
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强化对重力的感知,比如面对墙壁向前倒下,体会重心转移时的加速度。相关的训练动作有很多,具体可以参见《跑步革命》一书。
左跑者比右跑者的落下更自然,上拉更及时
2.用好肌腱弹性
此外,利用肌腱弹性的技术也是可以得到强化和提升的。
我们小时候都跳过绳,你试试看,跳得频率快一些与频率慢一些,有什么差别?快的时候,很轻巧,慢的时候,需要格外发力、略有笨拙,对吧?
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多用到了肌腱的弹性,这种弹性势能是自发的,当你落地后,身体就像弹簧一样迅速吸收压力,又迅速弹起,仿佛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而后者更多用到了小腿肌肉发力,你需要每一步都向上主动跳起。
我们的跑步就应该像轻快的跳绳节奏一样,步频源于自发的弹性势能,惯性让你慢不下来。
当你体会到这一点时,你就会发现,你根本无法让步频慢下来,哪怕是7分配速、8分配速,你的步频都依然可以轻松达到180+。
提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刚才举例的跳绳,就是很好的训练,从双脚跳,逐渐过渡到能持续地单脚跳。当然,这里的跳绳就不是个数越多越好了,毕竟不是以练体能为目的,而是要速度快、节奏轻快,去强化肌腱的弹性,以及前掌落地的知觉。
3.强化上拉知觉
很多人步频慢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跑步时,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更快向前跑、如何以前脚掌落地,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跑步的人,基本上上拉都是迟缓的。
上拉迟缓,是步频慢的另一个主因,也是绝大多数跑者的跑姿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让上拉更及时呢?时刻想着上拉。
没错,当你在跑步时,想的不应该是如何落地,而是尽快上拉,将支撑腿迅速直接拉向臀部正下方。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才有可能做到上拉更及时有效。
有人说,我每次跑步都想着上拉了,为什么步频还是很难提高呀?
确实,如果跑步本身就能提高跑姿技术,那么应该跑得越多的人,跑姿越好才对。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跑姿技术的提升,必须在跑步之外。应当像你强化肌肉力量、提高体能素质一样,去通过专门的训练,改善和提升你的跑姿技术。
国峰老师曾说,要想掌握更快配速的跑姿,就必须在更快配速的跑步中去体会。同样,要想掌握高步频的跑姿,就必须在高步频的跑步中去体会。
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尝试50-100米的快步跑,步频尽量达到200+,在快步跑动中,去体会更快的上拉。
基普乔格在柏马比赛中的跑姿:有效上拉,自然落地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跑者意识到,跑姿训练是与体能、力量训练一样重要的事,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它不仅是入门跑者避免受伤的基础功课,更是精英跑者想跑得更快、更远的提高班必修课。
田径运动术语之一。步频,即脚步的频率,竞走或跑步时两腿在单位时间内交替的次数。是决定走、跑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步/秒表示。竞走步频可达3.5—3.7步/秒;短跑步频可达4.6—5.1步/秒。其快慢主要决定于人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快肌(白肌)纤维在肌肉中的百分比,运动器官的协调性,肌肉力量及收缩速度等,是一个先天性较强的因素,被列为田径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科学的训练,步频可以提高。很多跑友知道步频和步幅的概念,有人认为小步高频更好,不仅可以防止受伤,肌肉负荷小,还能提高速度。但有些人认为,步频提高有上限。而且过快的步频会导致心率升高,过度消耗体能,还是提高步幅更稳健一些。两边的意见都听起来不错,那么步频提高和步幅增大到底哪个更利于提速呢?
其实归根结底,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跑法:步频跑法和步幅跑法。
什么是步频跑法和步幅跑法
步频跑法:高步频,较小步幅
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就是步频跑法的代表,他利用288步/分钟的高步频配合2.08m的步幅,闯进10秒大关。
日本著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高桥尚子就是步频跑法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比赛期间,身高163cm的她,最高步频达到240步,平均步频也有209,步幅145cm。
步幅跑法:步幅大,步频稳定在180左右
在短跑界,最知名的就是短跑名将博尔特了,利用充分的身体优势(腿长)同样是100米,别人可能需要44~48步跑完,但是他只需要41步。平均步幅达到2.33米,最大步幅2.67m,虽然步频264也很快,但是相比较苏炳添288步还有些距离。
其实两种跑法都是各有优缺点的
步频跑法:
●优点就是着地时身体的冲击力较小,膝盖、韧带和筋腱所承受的压力便会减少,大大降低了我们跑步受伤的机会。
●缺点也很明显,对于体能消耗比较大,心率上升快,很容易疲劳。
步幅跑法:
●大步幅容易出速度,不仅适合短跑,也适合长跑,在同样的速度下,大步幅跑法消耗的能量比步频跑法要小。
●步幅过大,身体的垂直幅度增大,着地时身体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受伤的风险比较大。
如何选择步幅跑法和步频跑法
从以上分析来看,选择步频跑法或者步幅跑法,有两个关键词:体能与肌力。步频跑法对体能的要求更高,而步幅跑法对于肌力要求更高。
那么想要提高速度,就要明确自己身体素质,到底适合哪种跑法。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步频和步幅。什么叫“适合”呢,就是按照这个步频和步幅来跑,能量效率最高。马拉松的速度=步频x步幅,下图显示的就是,在保持同样的速度下,不同步幅和能量消耗的关系。图中的步幅和一般的概念不一样,指的是2步跨过的距离。
每分钟脚落地的次数。一般来说高个子步频较慢,步距大,矮个子步频较快,步距小,所以太高太矮都跑不快,步频快的人脚法灵活。
所谓步频指的是你在跑步或走路时,双腿转换支撑点的频率,你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每分钟脚落地的次数。例如,在1分钟内,双脚共踏出140步,那么你的步频就是每分钟1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