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扩展资料: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原文】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愤怒的情绪会)在脸色上表现出来,(怨恨的情绪会)在言语中抒发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知晓、明白。
【注释】
1、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等。征,征验,征兆。于色,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须提到谓语前面。色,颜面;面色;脸色。
2、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发,流露;显露;抒发;表达。于声,结构特点同“于色”,翻译方式亦同。
3、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