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陶冶的意思2023-01-31  21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所著《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二、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三、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这是过失之一。我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对君上对国家没有贡献,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很早就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就此辞世。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十之有三。

创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赏析

《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

《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谓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

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以此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其实这句话就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当初他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很少留在家里供养父母,等到他想到要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去世了,非常绝望。《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皋鱼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

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每当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人们应该都是非常伤心的,因为它包含的意思太深刻了,能够触碰到人的心灵,当人们听了以后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停”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1、“树欲静而风不止”意思就是:树想要安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迫使着树晃动。这个词经常用来比喻事情往往不能遂人的心愿,还可以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这句话是出自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其实这只是上半句,还有下半句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想要赡养老人,但是因为没有钱,所以要在外拼命的打拼,终于等到自己有钱了,想要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身体也变得非常不好,还没等到儿女们真正的尽孝他们就死了,非常可惜。

3、其实这句话就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当初他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很少留在家里供养父母,等到他想到要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去世了,非常绝望。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风不止既是树的无奈也是孩子的无奈。

4、所以,每当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人们应该都是非常伤心的,因为它包含的意思太深刻了,能够触碰到人的心灵,当人们听了以后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468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