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在哪里冬眠?


青蛙冬眠的地方是不固定的,很多地方都能成为它冬眠的庇护所。例如可在落叶下,土洞,树洞,石缝中,河底软泥中等,也有的自己打洞,有的能天然存在狭窄的小洞中。它属于冷血动物,温度低会威胁到它的生命。且它的食物主要是以昆虫为食的,冬季昆虫就消失了,食物减少它不能存活,因此会冬眠保存体力。

   

                

拓展资料:

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荐椎横突柱状;指趾末端二骨节间没有间介软骨。鼓膜明显隐于皮下,皮肤光滑或有疣粒。舌一般长椭圆形,后端大多具缺刻。        

       

     

形态特征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头部

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1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蛙类由于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通常适宜在10~20℃的温度下生活,当温度降到7~8 ℃时,便进入休眠状态,称为冬眠。

蛙类(如黑斑蛙)冬眠,通常是隐藏在树根、石块、洞穴或土层中,也有的(如大蟾蜍、中国林蛙)沉入河、湖底的淤泥中冬眠。

青蛙在河流、湖泊、坑塘岸边或稻田埂等处的土中冬眠。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青蛙选好冬眠地点,蹲在比较松软的土地上,两后肢左右摇摆,一点一点地坐进土里。最后,在蛙的周围形成一个蛙穴,其四壁非常光滑。如果把蛙取出,土穴就像翻砂铸件的砂模一样。

为了了解蛙进行冬眠时是怎样坐到土里去的,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入冬后,取一木箱或大花盆,里面装满潮湿松软的细土。然后将事先保存的黑斑蛙放在土面上,扣上钟置或大烧杯,放在7~8℃的室内。蛙将开始用双腿挫动往土里坐,经0.5h左右,蛙就可埋入土中。

青蛙是两栖动物、冷血动物,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气温变冷,青蛙的体温也会随之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就会钻进泥土里,不吃不动,处于睡眠状态,被称为“冬眠”,以此来躲避严寒,等到春暖花开再出来活动。这是动物为了适应严寒的一种生存方法。

首先,因为青蛙本身的生活环境是在池塘这些靠近水源的地方,到了冬天的时候,昆虫也会减少许多,青蛙的食物来源也就减少了很多,会选择使用冬眠来安全度过冬天,较少能量消耗。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皮肤也是青蛙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所以说青蛙不能同其他动物一样通过皮肤调节体温来保暖,只能选择冬眠。

青蛙的幼体叫作蝌蚪,它的演变过程一般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卵里进行孵化,成为蝌蚪的样子;

第二、逐渐长出四肢,并且尾巴会渐渐的消失;

第三、耗时三个月左右才能彻底蜕变成幼蛙的样子。

首先,青蛙是卵生动物,一般会提前先将卵产好,然后等着受精卵自行孵化。孵化出来的青蛙幼体就是蝌蚪,浑身都是黑色,并且带着一个小尾巴。

其次,蝌蚪最初都会依靠着卵细胞里面的营养物质进行生活,随着蝌蚪逐渐长大,会渐渐的长出四肢,尾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消失。

最后,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差不多会持续三个月,最后蝌蚪会彻底蜕变成幼蛙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48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