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我整理了一下最近一个月没有回复的微信私信和邮件。大概有7场发布会,4场饭局,16次软文邀请,3次独家专访,9次好友申请,甚至有几个公关好友在和我互动几次后才暴露了真实身份。现场往往是某个话题的深入交流然后突然扔出一张电子名片说“下周我们在杭州/深圳/海南开会。你会来吗?”
作为一个和王一超一样多次跳槽的前媒体人+黑公关,手里进出的报酬估计在30万左右。我应该和大家一样,亲眼见证了擅长写行业文章的“作者”们是如何在近几年迅速翻盘的:两年前,X老师在文化跋涉中,不得不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户外帐篷里通宵写文章,只有几瓶可乐,在村里唯一的食堂里只剩下半个小时。一年多前Y老师的稿子三千,光是查资料就要五个小时左右。带图的文章可以直接作为门户科技频道的专题素材。半年前,新同学Z想拉我一起做微信账号。抱着“奋斗了十八年才敢写专栏”的心态,把新闻设置为“已读”。
然而现在X老师的后宫团队却可以跑到发布会现场,扔下名片,拿了红包就走,甚至连错别字都不改就把稿子发了。而Y老师单篇文章的价格涨到了五位数,写一篇稿子的时间缩水到了五分之一。我给他改稿的时间也需要乘以五。至于同学Z,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几家新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御用写手。
我很庆幸这个时代能让越来越多勤劳的人在账单上获得体面的回报。比如那些在Admin5时代一百块钱一篇活下来的“老笔杆子”,就勇于抱团,骂那些后台不传稿子的科技博客。据说这种模式叫自媒体联盟。而且,这些文章往往有着同样精彩的中心思想——“那些烂公司,当年要是让我们当CEO,早就得救了!”
作为经典的后向收费产品,自媒体的商业模式从未改变——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然后卖给广告主。然而,随着行业公关环境的迅速恶化,更准确地说,以周鸿袆为代表的野兽派公关用一碗饭来奖励这个行业的“作者”。看着腾讯公关总监在中关村尹柯大楼里流下的眼泪,同样从这栋楼里走出来的百度人集体湿了前列腺。
于是“产品未动,公关先行”被奉为圭臬。媒体人被互联网公司收编,公关被时代赋予更多机会。从纸媒到互联网公关一两年后被创业公司任命为VP的故事,就像西二旗农民工卖快餐估值千万元的剧本一样数不胜数。兄弟们的心态一如既往的脆弱,公关越来越难通过秘书了解总经理的微信订阅单。既然在海淀书城南边的咖啡馆开Mac就问你要不要投资,为什么“作者”就不能想象自己是下一个被俄罗斯小姐包养的柴可夫斯基呢?
软文和公关没有错,但是这种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商业模式,真的是对大多数人的侮辱。什么是合格的软文?我举几个例子——史玉柱为脑白金写的《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不睡觉只能活五天”、“一天不排便有问题吗?" 》;宫寒是女性健康的最佳杀手,是舒X卫生巾做的。》; "雪糕老干妈根本停不下来“东北板做的;丈夫挨家挨户敲门要求邻居停止使用wifi,因为他的妻子怀孕了。而和菜头写的腾讯的张小龙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一定出自软文的目的,却是有效的?”、马里山的《黑帮唐嫣》等等。
而每次“PR打电话,直接扔几个Word文档,然后说稿子急,今晚必须给我一个版本”的模式,纯粹是硬广。谁知道你公司的商业模式,产品特点,行业趋势,功能亮点?不要相信我,两个小时三千字的稿子,开头一定是“一举震惊业界”(巨人版)或者“同类产品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创业版),大部分是“介于[/K0/]提升价值想象”(巨人版)或者“能够做到X%的市场份额”, 这也说明了结局可能是“等着瞧”(收到第四次征稿)或者“在千亿市场前景中提升品牌和服务品质”“未来谁会是最强王者,我更看好X”“是自身野蛮生长的核心动力”……
你觉得这个东西除了搜索引擎爬虫还会有人看吗?这是荒谬的,荒谬带来的转化率和商业价值几乎失去统计意义。更可笑的是,愿意抬高价格泡沫的公司还在继续:据说中国著名法律工作者吴法天先生一条微博只收5000元。为什么要给几个刚学会用术语和研究数据忽悠人的孩子几万的文章?
如果你没有信心或者根本没有意图,你自己的内容要靠钱才能让别人有传播的动力,那我为什么要跟别人说你老板晋升公司上市产品更新的事情?连我老婆都没有为她创业写过软文,我也不觉得我可以随时问心无愧的把她的产品推荐给别人。而那些只是留下联系方式或者直接把稿子扔进邮箱的朋友,我凭什么为了不相干的你,浪费自己的信用值,用人格为你背书?
太抱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未回复的消息,以后大概都不会回复了。我希望汤琪。
PS:一个多月没动笔了,但我想明白一个道理:写文章不是致富的正道。不信你看看知乎上的“如何赚到一亿”之类的问题,但几乎所有靠谱的答案都充斥着牢狱之灾,何必为了几个小钱而自暴自弃呢?
本文作者为新浪微博@博通里,微信订阅号ibo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