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特点是通过支持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欣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寄予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仔细去欣赏。比如于谦的《石灰之诗》:“千锤凿出深山,烈火闲烧。断了骨头也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自我描写了处处石灰,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不怕牺牲的意志,坚守豪情的决心。吟咏石灰,就是在唱出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崇高无邪的人格。
怎么写咏物诗?咏物诗创作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物是有形的,二是情是可寄的。
(1)物是有形的神。准确描写咏物诗的特征、面貌和神态是咏物诗的基础。描述一个东西的形状,不是这个东西的形状,而是另一个东西的形状。桃也可以说是杏,咏梅也可以唱竹,这样就失去了赋诗的本真味道。比如李乔的《风》:“三片秋叶若落,二月花开。渡千尺江,竹斜。”这首诗没有风字,处处都有风的精灵。再如林逋的《山中小梅》:“诸香花抖落自身之美,占据了对小园的一切风情。”斑驳的影子斜挂在清澈的浅水上,在月光的傍晚,它们的香气安详地扩散。“寒鸟欲飞,先窥梅花;蝴蝶,若知梅花之美,便会妖娆。幸而不必与檀木板共用金瓶。”这首诗的对联是诗人充分观察梅花的形态特征,通过月下水边梅枝的斜剪影,写出其凛然清朗的神态和性格。
当然,准确的描述并不意味着过于真实、微妙和详细,也不意味着一丝不苟和一点一滴的具体。描写太真实太详细,就会失去意义,失去想象的空和诗意。
(2)感觉有东西要送。元阳载在《诗与法家》中说“咏物之诗,应支其意。切忌雕巧。”刘熙载《艺术概论》也说,“取言内之物,写言外之物。......否则就要赋予事物,其用途几何!”咏物诗要支持表达意思。要吟诵事物,就要有所希冀。东西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东西是用来讲道理的。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岩。难打千遍,犹强。”这是一首以物托志,以石竹的坚韧与顽强,以自身的正直与不屈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诗。又如黄巢《题菊》:“飒飒西风遍植满院,难寻一只寒蝶。如果我和他是2008年的狄青,我们就报桃花。”这首吟咏菊花的诗,与文人认为菊花孤傲寂寞的传统相矛盾,赋予了菊花与寒风搏斗的精神。读起来既感人又刺激。三四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表现诗人的壮志豪情。这种充满激情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古人留下的咏物诗中,单纯描写歌曲的相当少见。咏物作为审美对象,往往具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情在此相遇,物与我融为一体,创造出情与物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值得初学者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