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辞?修辞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修辞?修辞的目的是什么?,第1张

修辞是指根据语境和话题的需要,锤炼词语、选择句式的方法。简单来说,修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汉语中,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比如鲁迅的《无题:

万家墨面无蒿草,敢歌敢哀。

我胸怀广阔,默默听惊雷。

这首诗中“墨面”是一个典故,引用孟子滕文公的话说:“啜粥面墨深。”“墨面”就是脸黑,鲁迅在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生活艰苦,面容憔悴,也是具象多于抽象。“好赖”是一种野草,比喻人民的困苦。它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唱歌”也比喻人们反抗压迫的声音。“敢歌”就是敢于唱歌,“雷”比喻革命爆发时人民惊天动地的吼声。如果鲁迅先生没有使用这么多的修辞手法,他不可能取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可见,修辞学主要讨论三个问题:①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2)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修辞;③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学也叫修辞格。据专家考证,汉语修辞格多达70种,常见的有10多种。诗歌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双关、真实、排比、通感、典故、互文、衬托、重复、分层、设问、列举等。

在运用修辞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修辞的使用要考虑到交际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双方关系、交际氛围、语境等语境因素。修辞主体可以根据修辞目的和传递话语信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修辞方式和方法。因此,紧扣主题,服务于表达主题,达到传播目的,是修辞学的第一原则。许多优秀的语言实例具体而生动地表明,只有贴合主题的修辞才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2)美观原则。语言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真善美。在修辞活动中,作者对语言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语言形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视听美,或者说通过恰当地运用排比、对偶、重复、重复、真实等语言可以获得和谐美。

(3)适当性原则。根据王的《修辞学通论》,得体是指言语思维主体在使用语言时,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不同的文体、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以及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合这些因素的词语,给人以得体、舒适、和谐、得体的感觉。得体性是指言语主体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对广阔的语言环境的适应性或适应程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999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