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

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第1张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在先秦时期,用荀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是不可行的。从《荀子》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荀子在维护礼仪的同时,也认同“法”的重要性。“礼法结合”可以说是荀子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是,先秦时期并不是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如果把荀子的思想放在秦朝,秦朝可能会更长久,但不能把荀子的思想放在先秦。

先秦时期是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总的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先秦时期属于狭义的先秦时期,大概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要讨论荀子的思想能否用于先秦时期的治国,需要结合荀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和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的探讨。

先秦时期夏商周是奴隶制,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基本上是封建制。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讨论荀子强调“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是否符合这三个时期。

1.夏商周:意志坚定信仰的奴役与荀子“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首先来说说荀子的“礼法结合”思想是否适用于奴隶制时期。明显不合适。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在我们原始社会,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太过弱小。同时,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认识不够,对一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把握不够。面对神秘而铺天盖地的大自然,伴随着人类日益丰富的文明,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等原因,神话诞生了。

原始社会以后,坚信天意是夏商周时代的特征之一。周朝对意志之天的崇拜虽然没有夏商朝那么“极端”,但“天有意志,能左右一切人的命运”的观念不变。可以说,在奴隶制国家,君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依靠“君权神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

所以,我们还是高度简洁吧。奴隶制王朝,谁说了算?君主说了算。君主听谁的?听《天道》。也就是说,在奴隶制王朝,一个国家能不能过得好,取决于君主有没有“德”。君主的存在有什么限制吗?在周之前,没有人类的世界,所以商纣王(商朝认为天佑君主,君主是天子)是如此的无畏。到了周朝,因为周公行了礼,提出了以德配天,相对实体性限制的君主的存在进一步加强。

那么是什么在制约君主呢?这是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说,守“礼”也是守“德”。周公的逻辑是,要想坐上王位,首先要有配得上这个位置的德行。不“守”会怎么样?会像商纣王一样受到“天堂”的惩罚。也就是说,即使在周朝,约束君主的仍然是所谓的“天”。“天”能看清楚君主有没有德吗?可以吗?答案在每个人心中。

也就是说,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君主统治国家,多是“固步自封”。那么荀子的“礼法结合”可行吗?不可行。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人类文明还不足以达到“法”的高度。在这个时期,意志被坚定地相信。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祭祀仪式,但所谓的“法”却很难出现。时代特征决定了“礼法结合”基本上很难出现在坚信天意的奴隶制国家。另外,从周朝的盛世来看,我国的奴隶制王朝也有过辉煌的时刻,也就是说有了人们坚定信仰意志的天的权威,就足以维持一定时期的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就不需要“法”了。不需要的东西怎么会成为治国的关键?

综上所述,从先秦夏商周的奴隶制环境来看,在坚定信仰意志的情况下,荀子的“礼法并举”并没有产生。其次,在这个时代,人类对“法律”基本没有需求。就周代盛世而言,“礼”足矣。所以荀子的“礼法结合”并不适合先秦时期的夏商周。

2.春秋时期,奴隶制转化为封建制,荀子“礼法结合”的思想治国,周王失德,周朝衰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朝能稳定这么多年,多半是因为人们相信天的权威。

然而,从周王从神坛上掉下来的那一刻起,天的权威就在人们心中动摇了。与此同时,在春秋时期,社会正逐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此时的神州大地,大概就是诸侯们的舞台了。王子们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他们慢了,就会被欺负,甚至被吞并。这时,荀子的“礼法结合”是否合适?不合适。

荀子的“礼法结合”适合社会稳定,但不适合改革。虽然荀子在所有儒家思想中属于改革精神的存在,但是荀子并没有脱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改良主义特征。在霸权和积极改革的时代,荀子的“礼法结合”有点温和不合适。

3.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基本确立,荀子“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适合荀子的“礼法合一”吗?还是不合适!为什么?因为统一世界的霸主还没有出现。

没有霸权,说明诸侯国之间还在相互竞争,到了战国时期,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趋势。在这种反竞争下,要想避免成为大国较量中被吞并的领土,就要有独霸群雄的国力,这无疑需要一个彻底脱胎换骨的强军强民体系。这时候荀子的“礼法结合”还是比较温和的,比起法家韩非的“重刑重赏”还是不够的。

提出“重刑重赏”思想的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但韩非比荀子更“激进”。他在战争年代抓住了人民的利己主义,建议君主利用这种利己主义推动人民前进,服从自己,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国力。

国力剧增的背后是人心的缺失。虽然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但不仅仅是利己主义。韩非的“法”、“术”、“力”,是建立在人们“己”的基础上的,适用于帮助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迅速增加国力,甚至达到独霸群雄的高度,但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和平时期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毕竟战争年代的主旋律是斗争,而斗争的背后,往往是利己的。和平时期的主旋律是稳步发展。这背后,更多的是包容和智慧。所以,在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战国时代,荀子强调“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仍然过于温和,不能被各诸侯国用来治理国家。

4.小总结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从狭义上讲,先秦时期可以分为奴隶制的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时期,封建制基本形成的战国时期。

在奴隶制的夏商周时期,整个国家都信奉天意。此时,一方面,由于特定环境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限,“法”的概念缺乏形成条件;另一方面,从孔子推崇的周朝盛世来看,夏商周的奴隶制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足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需求。荀子的“礼法结合”是没有用的。

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诸侯争霸愈演愈烈。这个时候社会的主旋律更多的是在改革上,荀子的“礼法结合”过于温和,无法帮助诸侯国完成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在温和的改良下国家很容易被其他诸侯国吞并。因此,荀子“礼法结合”的思想并不适合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虽然基本建立了封建制度,但是群雄争霸还没有结束,诸侯王之间的斗争几乎白热化。荀子的“礼法结合”还是太温和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礼法结合”难以帮助国家达到快速提升国力的效果,仍然不适合作为治国理念。

图片来自网络,请喜欢并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862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1
下一篇 2022-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