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有什么好处

吃野味有什么好处,第1张

中国幅员辽阔,动物资源丰富。在“菇毛饮血”的时代,人们靠猎杀野生动物为食。当时他们吃的都是野味,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野味”。

早在春秋时期,《楚辞·田文》就记载了楚人吃蜗牛。在法式正餐大行其道的今天,螺蛳已不再是一种替代食材,但在汉代,这种吃法仍被视为不正常。所谓“楚人越吃异食癖,越人越野,有的吃山虫,尤其是蜗牛”。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佛骨被贬潮。结果,他很快就生病了,并被当地的饮食习俗吓坏了。吃当地的野味超出了他的想象。后来,他列举了马蹄蟹、牡蛎、蛤蜊等几十种食材。,这让他在中国南方早期的十八年食夷法中“绝惊”。

但宋代才子周曲飞说:“深广之人,达河之穴,皆食鸟、兽、蛇、虫。”晚唐五代文学家刘询也大量记载了当时岭南地区的野味成分:鸟类有越王、猫头鹰、鹧鸪等;昆虫包括蛇、蜈蚣、蚂蚁…

至于“以水草为生”的北方游牧民族,餐桌上从来不缺野味。他们发现羚羊(蒙古羚羊)的肉很好吃,远远优于家畜羊之后,开始大规模狩猎。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都是北京,习惯上从北疆向羚羊进贡。数百年来,鲜美的黄羊肉一直在皇家御膳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连驻京的大臣和士兵也经常能分到一块。明代人余在典故的故事中记载,每年“冬至过后,殿前将军赐羚羊、野猪、鹿胸”。到了北京后,大胃王袁枚对鲜美的黄羊肉大感满意,感觉沾了皇帝的光。

更何况野味不仅可以当主菜,还可以当调味品。宋代洪灏在《宋·莫吉文》中说,北方缺少生姜,价格高达每两1200。因此,它非常珍贵,只有当尊贵的客人来访时,他们才会剪下几片丝绸,作为珍宝放在盘子里。作为替代,契丹人只能把兔子的肝脏拿出来,蘸着鹿舌酱吃。这两种野味的味道是扎实的,不难想象它们的味道如何...

在最近的明清两代,“游戏”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一道名菜——“水陆八宝”,其中有鹿筋、熊掌、鹿尾、象鼻、驼峰、豹胎、狮乳、猕猴等游戏人物。张,民国北洋军阀的最后一个头目,对“野味”有着特殊的爱好——他喜欢吃老虎肉。据说当时的东北名厨赵煮过虎肉鲜笋、虎肉丸雪里蕻、姜老虎肉鲜笋、虎肉炖萝卜片等。,这些在张都很受欢迎。即使在今天,许多餐馆和饭店仍然在从事烹饪昂贵的游戏食谱。吃蛇肉、果子狸、猫、鳄鱼、穿山甲、猫头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药不如食”,人们希望通过食物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或者说是猎奇和尝鲜的天性。在封建宫廷举行的节日中,罕见的“游戏”被视为“宠爱”的象征…

但是,他们忽略了“游戏”的负面作用。

医圣李时珍在4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警告:不要乱吃野味。原因是吃野生动物肉容易染上疾病。为此,他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

关于鸟,李时珍说“百鸟皆毒”,“凡不闭眼,不伸脚的鸟,在白鸟都有一个神秘的头,白头,三条腿,四距,六指,四翼,且形色各异,不可食用,所以吃了就要人命”。他特别强调,这两只鸟必须“禁食”。一个是孔雀。理由是:“肉咸,性凉,微毒。人若食其肉,食后服药无效”;

二、乌鸦,理由是:“肉涩臭不可食,食其肉蛋,使人忘”;啄木鸟,“因食百虫,肉有毒,不可食”。

关于水禽,李时珍说“百鸟少毒”,他特别强调这四种水禽必须“禁食”。一种是鸳鸯,理由是:“肉味咸,性平,微毒,食后头痛头晕,可成终身病”;二、田螺,原因是:“咸、寒、微毒,肉不宜食用,食物收缩而抽筋”;三山蟾,原因是:“辛、寒、毒、自然火、发热”;是四天蜗牛。理由是:“味咸、寒、毒,不能食用”;

关于野兽。李时珍说“百兽不可乱吃”,他特别强调这四种水兽一定要“快”。它是一只山猪。理由是:“肉味甘,性寒,有毒,不可食用,否则伤头伤身”;二、野马,理由是:“肉苦、寒、毒,难烹,食多生疮、痢疾”;三豺,理由是:“肉味酸、热、毒,吃之,损人精神,消人肥肉,使人瘦”;四是以“肉味甘、臭、温、微毒、心肝臭”为由,帮助老鼠(黄鼠狼)。

就连自古以来备受推崇的熊肉,虽然没有毒,但李时珍也提醒“慢性病患者不宜食用”。这句话本身显然直接否定了民间所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可惜后人没听他的。

通过这次“冠状肺炎”,国人一定也更加佩服李时珍的远见卓识,对他400年前的提醒无动于衷,后悔不已。为了远离疾病,远离“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626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