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时候,是否知道敌人的番号,有什么意义?

战争的时候,是否知道敌人的番号,有什么意义?,第1张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前,日军第11军军长阿南·维基耍了个花招,命令司令部最精锐的第6师大张旗鼓地进攻国军的大云山阵地。这一故意暴露的番号,使第九战区司令员薛岳产生了严重的误判,直接影响了这场战役的进程和结果,进而关系到数万抗日官兵的生死,足见战场上掌握敌情番号的重要性。

日军为了准备第二次长沙会战,秘密集结了第13师的第3师、第4师、第6师、第40师和枣园支队,其中绝对主力明显是第3、第6旧常备师,第4师赫赫有名,而第40师是二流守备师。十三师虽然比较强,但毕竟只部署了很少的兵力。

为了掩盖战斗企图,同时消除进攻时的顾虑,阿南·维基首先用第6师扫荡了第9战区的前哨大云山。这是位于岳阳东南,海拔1000多米的道教名山,是南岳恒山的遗迹。大云山守军居高临下,与新墙河一线的民族部队互为依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1年9月7日,第6师团团长中将·神田正弘在大雨中下达了进攻命令。驻守大云山的粤军第四军能及黔军、滇军一个团叫苦不迭,急召长沙都督增援。此时,十万日军已经开始在新墙河北之战中集结。事实上,无论行动如何保密,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是无法隐瞒的。

于是长沙总司令薛岳同时收到两份电报。一封是大云山守备队的求救电报,另一封是新墙河防线的最高指挥官、第二十七军总司令让桑的电报。让桑的电报大意是,对面的日军频繁调动和集结。经过研判,他认为,“大云山只是佯攻,他儿子要进攻长沙”!

长沙首战之后,中日隔着新墙河对峙了两年,薛岳的嚣张有些小插曲。虽然重庆军委转来日军可能入侵长沙的情报,参谋长吴宜智也认为大云山战役有问题,但薛岳仍不同意,认定日军无力攻占长沙,只是在大云山发起的局部行动,目的是破坏三湘秋收。

薛岳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敌人的指定:如果侵华日军跨过辛强河对长沙发动进攻,就不可能缺少第六师这样的一流主力。现在离大云山远了,单靠三四师是帮不了“博陵线”的。于是,薛岳没有加固新墙河防线,而是命令让桑抽调4军59师、孙度58军主力和钱钧102师主力驰援大云山。

看到导流成功后,维基立即命令中将青木成毅第40师以最快速度接管第6师,并要求神田正辉不顾疲劳和伤亡转回新墙河北岸。9月18日,日军在320火炮的猛烈轰击下开始强渡新墙河。三个半主力师以“中心突破”的战术赶到长沙,薛岳一点点被打垮。

由于辛强河守军严重削弱,日军迅速突破,不到两天就推进到汨罗江南岸。此时,薛急忙从江西和第6战区调遣李玉堂的第10军、韩全普的第72军、王的第74军、夏初忠的第79军。不仅失去了机会,远道而来的各部时间也是参差不齐。此外,第九战区的无线电通信被破译,日军得以集中第3、第6精锐师严阵以待,并分兵逐一增援。

10军遭遇伏击伤亡过半(战后李玉堂被撤职),74军司令部遇袭,王才幸免于难。

第九战区战役主力溃败后,又一路突进的大阪日军第四、十三师团枣园支队于9月29日赶到长沙城下。这是抗战开始以来长沙的第一次沦陷,也是薛岳真正的失败。好在日寇11军弹药耗尽,陈诚第六战区向宜昌发起反攻。为了救援十三师确保宜昌,阿南维基于十月一日晚下达了全军逆转命令。

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伤亡和失踪人员多达6万人,对敌人番号的不明掌握导致对形势的误判,是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600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