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错过工业革命的东亚和阿拉伯,东亚在科技复兴上要比阿拉伯快?

为什么同样错过工业革命的东亚和阿拉伯,东亚在科技复兴上要比阿拉伯快?,第1张

具体原因肯定很复杂。个人认为,意识形态、地域、资源、发展起点的差异是关键因素。以模拟民族主义和现代历史的策略游戏《维多利亚2》为例。

意识形态

维多利亚自弹档案中的奥斯曼帝国统一了阿拉伯世界,殖民了大部分非洲帝国。在千方百计推进同化的基础上,主体民族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名义上有一亿多人口,但动员能力只比得上欧洲大陆三四千万人口的民族国家。

现代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美国著名现实主义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曾说,“民族主义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意识形态”。米尔斯海默的话可能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宣传手段、组织形式和动员方式都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即使不以民族主义为纽带,也必须找到其他强大的意识形态来团结全国人民(比如一些以德俄学者命名的学说,但事实证明民族主义往往比它更有效)

在近代,阿拉伯世界基本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奥斯曼人与满清统治阶级类似,不是一个共同血统、共同文化的族群,而是一个在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位于中东各种文明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相当多样的地区。所以奥斯曼帝国用小米来维持境内非穆斯林族群的平衡,各个族群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和语言,享有高度自治权。

在民族主义诞生之前,米莱特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法。所以在这几百年的统治中,奥斯曼帝国并没有积极推动大规模的同化,试图建立某种民族认同(或者类似的价值观)。况且帝国高门阿拉伯国家的官员也不多。有了伊斯兰教的纽带,就没有必要宣传阿拉伯身份了。

东亚的情况非常不同。虽然满清是外来的统治者,大清帝国本身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是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的人口都使用汉字来认同汉文化,甚至统治者自己也不得不通过接受汉文化来进行统治。虽然民族主义诞生于西方,但在东亚,一个类似于民族主义的概念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无论是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国家内部的文化、族群都是比较同质的。客观上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向现代民族主义国家转变,进而采用现代社会的动员模式发展完整的产业。

奥匈帝国在同一个文件里,一个被民族主义(以及背后的势力)撕裂的国家。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对内,可以建立全民的国家认同。对外可以煽动分裂主义,瓦解一些文化多元、民族多元的国家。过度夸大民族主义会使其极端化,但一句话,一个现代国家必须建立民族主义或类似的纽带,以维持社会平衡,发挥其动员潜力。

这个民族不完全是自然的,在更大程度上,它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虽然生活方式不同,历史渊源不同,但阿拉伯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客观地说,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或者类似的国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阿拉伯人也试图建立团结的纽带,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前者旨在反对外来侵略,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拉伯人在内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后者主张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单一的国家来抵抗外来侵略。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能成功,至少可以建立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动员潜力巨大的国家。即使工业化不能建立,至少可以成为像印度这样的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多话语权。

然而,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

离天堂太远,离欧洲太近。欧洲人已经了解了奥斯曼帝国的强大。他们会允许第二个类似的中东力量出现吗?

其实阿拉伯人并没有努力过。在阿拉伯世界的所有国家中,埃及是最有希望的领导人。19世纪,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ohammed Alipasha)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趣的是,阿里并不是阿拉伯人),建立了以军事为导向的现代工业,组建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征服苏丹,占领黎凡特和土耳其部分领土,一度威胁奥斯曼帝国首都科斯坦丁尼亚。

埃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欧洲列强的警惕。在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国的干涉下,埃及被迫裁减军队,放弃大量新占领的土地。(维多利亚2中选择了埃及,如果操作得当可以建立阿盟,也算是阿里征服的升级版)

《塞皮科斯协定》界定的英法之间的势力范围

阿里的改革更多是出于个人野心,而非民族主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拉伯人又有了一次机会。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侯赛因·伊本·阿里带领阿拉伯人发动起义,放火烧了奥斯曼帝国的后院。英法殖民者为了遏制奥斯曼帝国,答应阿里建立包括新月沃地和阿拉伯半岛在内的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但在幕后,英法秘密签署了赛克斯-皮科特协议,瓜分了阿拉伯世界的势力范围。在今天阿拉伯世界的边界,我们随处可见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地图扩张的痕迹。

二战后,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最大倡导者。纳赛尔对内实行中央集权,进行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改革,对外试图联合阿拉伯世界。他曾与叙利亚联手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在国内,主张世俗化的纳赛尔面临着伊斯兰穆斯林兄弟会的挑战。在国际上,英法美等国,还有西方支持的以色列,都成了阿拉伯世界拔不掉的钉子。最终纳赛尔和阿拉伯世界输掉了两场阿以战争,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直到今天也还是徒劳。

建设资源型工业社会需要足够的人口、足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虽然现在中东人口增长很快,但在近代,直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人口还没有法国多,除了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的数量甚至有限。阿拉伯地区人口稀少,主要是沙漠。办厂不易,煤、铁等资源不够(20世纪石油陆续被发现)。各国国内市场也相对有限,客观上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

至于东亚,虽然人均资源可能不占优势,但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东亚各国都有悠久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人口密度高,国内市场相对较大。也位于相对适宜且潮湿的中纬度地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东亚作为近代发展的起点,确实落后于西方,但大小有别。在西方之外,东亚实际上可能是最发达和先进的地区。

美国学者迭戈·科明(Diego Comin)、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和埃里克·龚(Erick Gong)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文明的发展。

三位作者比较了帝国范围内几大文明地区的农业、工业、通讯、交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其中,西欧涵盖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印度覆盖了整个南亚;阿拉伯覆盖了从摩洛哥到伊朗的整个北非和中东。

根据这篇论文,在公元前1000年,中东和北非是世界上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中国只是在军事技术上落后,其他方面和中东北非一样好,领先于其他文明。

公元0年,中国和中东北非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公元1500年,中国在农业、工业和通讯技术上与西欧并驾齐驱,但交通技术略落后,军事技术仅次于西欧,整体领先于南亚、中东和北非。除了技术层面,东亚各国都有发达的集约化农业和成熟的官僚机构,这些都是后续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阿拉伯黄金时代的文化成就确实可圈可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就大多是阿拉伯帝国的波斯人和犹太人取得的。没有波斯和希腊罗马文化的滋养,中世纪就没有发达的伊斯兰文明。事实上,与这些老牌文明相比,阿拉伯文明的成就相对有限。

回顾这些因素,土耳其和伊朗是当今伊斯兰世界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两国都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表的科学和工程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20。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进行比较,可以大致证实上述因素。

1.在意识形态上,土耳其和伊朗都完成了相对成功的国家建设。土耳其在凯末尔时代转向拥抱突厥身份和世俗化。除了库尔德问题,国内民族问题相对次要,在世界上属于民族自豪感比较强的国家。伊朗的情况和中国有些类似。无论统治者如何更迭,波斯文化都是整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宗教上,萨法维王朝选择了与伊斯兰主流不同的什叶派,客观上有助于塑造共同纽带。

2.从地理位置上看,土耳其和伊朗虽然靠近西方,但近代以来都饱受殖民主义和不平等条约的困扰。但两国的国力、人口、国土面积都强于阿拉伯国家。土耳其重新划定了自己的边界,有利于凯末尔的命运,伊朗处于英国和俄罗斯的冲突之地,最终保持了相对自然的边界。反正总比阿拉伯国家不自然的边界好。

3.从资源来说,伊朗和土耳其的初始人口比除埃及以外的阿拉伯国家都多。两国的山地和高原占比较高,气候相对更接近中纬度的其他工业化国家。伊朗有丰富的金属矿和水资源,伊朗拥有世界领先的化石能源储量。相比中东只有石油的国家(或者只有人口的埃及),资源禀赋更好。

4.土耳其和伊朗是人类文明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自身发展起点高于以部落为主的阿拉伯地区。在阿拉伯国家中,埃及和叙利亚相对有希望,但人才不如土耳其和伊朗。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个国家似乎离工业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567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