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是什么意思啊

钞票是什么意思啊,第1张

“钞”是现今“钱”的总称,但起初两者各有所指。钱是指铜钱,纸币是指纸币。与铜币相比,纸币的历史较短,到北宋才逐渐成型,距今只有一千多年。但是,就世界货币史而言,中国的纸币还是最早的。纸币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近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代,所以宋代纸币的形成很可能是时代的必然。只是当时纸币不叫钱,叫“交子”,也叫“蕙子”。

据宋史记载,“交子”的形成是在贞宗朝(998-1022)张勇主政四川之际。张试行的纸币叫“交子”,是因为“蜀人铁钱重,交易不便”。四川和扬州一样,在唐宋时期是经济发达地区,但自从北宋灭后蜀后,被迫实行铁钱。铁比铜重(每贯二十五斤),价值低,给贸易带来极大不便。你再强,能扛多少铁钱?矛盾一旦到了极致,就会导致改变。所以交子的出现,可以看做是这种矛盾(经济发展和重铁钱)碰撞的结果。《文通考币二》说:“宋初蜀人重铁钱,以私钱为券,谓之交为商,富者十六户。”所以交子是在有钱的民间自发形成的,最初是商人自己发行的一种纸币。据李友《宋史·财政用钞》记载,16个富裕家庭所发的自制钞印在同一种纸上,上面还印着他们的秘号,以作私录。“娇娇”是交换的意思。持有交子者可异地换钱获得铜钱(取款金额暂填)。但这不是纸币,大致类似于现在的支票或汇票。用于异地交易,面额较大。后来转移到府衙的“官轿子”,可以用来交税,不用现金,这就有了纸币的意义。但是,官角子不是纸币。真正的纸币其实是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政府发行“蕙子”开始的。硬币面额小,规定同时使用硬币,具有货币最重要的流通功能。所以中国正式发行的真正的纸币应该是会。“会”或“付”的意思是可以像铜钱一样用于会钱。

交子和蕙子的前身是唐朝的“飞钱”。宋代历史上有一句话,“相见交友之法,盖以取唐之钱”。《新唐史货殖四世》一书表明,唐朝对铜的开采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于是宪宗时下令禁止用铜生产家用电器。同时,允许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商人发行一种证券,即“飞钱”。“飞钱”的意思是轻而快,所谓“轻而游四方,凭券可得”。在当时,货币只是一种纸质凭证,不是货币,但可以用于异地大额贸易的结算,部分解决了流通中货币不足的困境,所以当时也被称为“即时兑换”。到了宋代,这种纸券逐渐成为流通的纸币。纸币的名称最后与“钞”联系在一起,是在晋代。《金史·金史·货殖三世》有“造钞,与钱一起用”的说法。纸币在晋代以后才被称为“交钞”。“钞”字又叫“抄”,《说文》解释为“取叉”,意思是用手指(或用金属夹子之类的东西)取东西。所以用笔写字也是“钞”,如鲁迅《致石纪行》中的“钞”,语丝中的“旧钞”,都是“抄”的意思。在旧时代,一些被复制和印刷的藏书被称为“钞票”,如“古字钞票”。从转写到引申,“钞”有票据之意,如南宋范成大《催租行》中的“失租得钞(交租后领票据)”。所以“钞”字虽然来源于黄金,但与黄金无关,而与纸密切相关。作为货币使用后,仅指纸币。金朝发行的纸币可以分为两类:大钞和小钞。大钞有一、二、三、五、十五种,小钞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也是五种。但是到了宋金时期,纸币还在和铜钱一起流通。直到元朝,纸币才成为通用的主要货币。当时有“统一纸币投放”和“偶数正交纸币投放”发行。《史明诗史·货殖五世》说,“袁氏一直用纸币,钱都浪费了”。元朝是中国纸币最流行的时代。除银锭外,全部使用纸币,称为“交钱”、“丝钱”或“宝钱”。恐怕与元朝连年战乱,军费负担极其沉重有关,所以只能靠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空“一直用纸币”。到了明朝,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一开始就禁止金银交易,实行纸币本位制。后来稍有放宽,改为钱钞并行制,以钞为主,钱为辅。然而,在当时,没有钱或纸币被称为“票”。“票”一词,在清末咸丰年间用来指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政府发行两种纸币,提高军饷。一种叫“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官票以银为基准(最少一两,最多五十二两),所以也叫银票。另一种叫“包青钞”,以铜币为单位,所以也叫钱钞或钱钞。后来“宝钱”和“官票”合二为一,就有了现在常说的“钱”。从历史上看,发行纸币大多是为了帮助国家,或者只是为了提高军饷。但纸币不是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或金或银或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但钱只是一张纸,本身一文不值。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发行准备金,也就是所谓的“钞本”作为备份,钞票很可能会大幅贬值,甚至最终变成一张废纸。元代因为“钞”的短缺,币值暴跌,多次造成通货膨胀。民国后期,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496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