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人员包括哪些人

一线人员包括哪些人,第1张

1月25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财政保障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1.25通知”)。

《1.25通知》明确,对参与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给予临时工作补贴。对与待调查病例或确诊病例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开展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标本采集、病原体检测等工作,中央财政按照一级补助标准,每人每天300元给予补助。同时,对参与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人员,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给予补助。

本通知中,补助金依据2016年人社部、财政部发布的相关规定。卫生部门也查阅了原文,发现该规定和“1.25通知”中并没有提及“一线医务人员”。

“一线医务人员”首次出现在2月11日多份关于此轮补贴的通知中。

同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关爱其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2.11通知”)。

“2.11通知”中“落实医务人员待遇”这一项,仍然是以前述“1.25通知”和2016年人社部、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但《2.11通知》也指出,统计工作的范围是“疫情防控中的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

之后,各地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认定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因此,3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聚焦一线落实医护人员保护关爱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3.12通知”)。

3.12通知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范围界定如下:疫情防控期间,根据政府统一部署、卫生部门派遣或医疗卫生机构要求,直接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一线工作,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如会诊、筛查、检验、检测、运送、治疗、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以及直接进行病例标本采集、病原检测、病理检查等。一线医护人员以实际参与现场调查处理、患者救治等为准。,并且不受编制和地位的限制。

同时,《3.12通知》还明确了“一线医务人员”不同岗位如何按照一级(每日300元)、二级(每日200元)进行分类,以及如何计算工作时间的细则。

但在3.12通知中,并未再次提及或解读此前通知中所列覆盖面最广的“防疫工作者”。

对《通知》的不同理解导致执行中出现各种问题。

如《3.12通知》也要求“因政策不明确导致前期发放不符合规定的,应及时清退或按规范及时发放到位”。因此,目前来看,关于收回已支付补贴的案例基本都出现在3月12日之后。

例如,有媒体报道称,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反映,接到医院通知,因不在医院3月15日公布的名单上,其之前领取的防疫补助需退回。有护士说,疫情期间,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与发热病人保持联系。2月底,她领到了2000多元的补贴。3月23日,我被要求归还。瞬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

3月26日,兰州市西固区通过关伟表示,已责成西固区卫计局认真调查核实,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要求不能出现太多,也不能出现太多。

健康界注意到,一位自称湖北省某地级市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在网上反映了补助分类执行不合理的问题。反映的是发热门诊和急诊预检分诊的医疗,以及普通科室的医疗,都不在一线,至今没有补贴,但行政人员算一线,算二级。

根据“3.12通知”,湖北省医院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已明确划入每日300元档补贴标准。

也有实验室医生反映,因为检测样本中只有个位数是阳性诊断,所以没有检测出“阳性”样本的同事甚至没有资格获得补贴。即使有人“幸运”检测出“阳性”,医院也只会把这样的“一天”算作“半天”,因为一天要检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样本。

就这样,春节以来,一个部门大部分人都没有补贴,符合条件的能拿两三百。

根据一些医学反馈。

卫生部门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医务人员通过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反映的关于抗疫补贴的主要问题有:

1.本人明明公认达标,但是计算的工作日比实际工作日少很多;

2.医院管理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能否算作“一线医务人员”;

3.擅自提高标准:比如不直接接触确诊病例,或者不全程接触确诊病例,会不会享受不到全额补助,或者工作时间会不会相应大大“打折”;

4.未及时发放补贴,或补贴发放后,不再发放原绩效或奖金;

5.你自己所在的区域,不是“重疫区”,就会降下来。

多人群多场景无法在通知中明确界定。

其实上面提到的问题,有的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有的则没有。这样就会导致同一家医疗机构的纠纷,有的人有明确的参考标准,有的人则“定义模糊”。

问题归结为两点:拿哪个档次的补贴,每个人应该算多少天。

以其中一个焦点“如何计算工作日”为例。当医务工作者被归类为“一线医务人员”时,在3月12日的通知中,对于如何计算工作日有明确的说明。由于医院可以明确注明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计算日期。

但是也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比如医院管理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算不算「一线医护人员」?相当多的医院管理人员在抗击疫情的战争中努力工作,但他们没有亲自穿上防护服,前往隔离区进行治疗。难道他们只能算是2月11日通知中的“防疫工作者”吗?如果“防疫员”也实行每天200元档,显然让“一线医护人员”感到不公平,比如发热门诊的筛查人员。

部分后勤人员负责运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他们也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才能驾驶救护车,但他们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如何识别它们?

卫生部门发现,如何界定在发热门诊工作的人员(与普通患者、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接触的人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

比如有些医院规定的不合理之处就在于“以结果倒逼”。也许没有一个“病人”是在这家医院多日最后确诊的,但这并不代表医护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被感染的风险。用最终的诊断结果来减轻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这种机械的执行显然会让他们难过。要知道,疫情期间,他们是坚守在第一医院门口的“士兵”。

另外,3月25日卫生部门也有关注。乡村医生作为基层防疫战线最重要的群体,应该在这次防疫运动中得到认定,是否有相应的补贴。目前各地的实施意见千差万别。

因此,从目前各地实施的防疫补助政策来看,普遍存在对一些典型人群、典型场景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巨大的收入差距,引起基层一些处于防疫最前线的医务人员的误解和不满。

看来,有必要对一些关键问题再次进行澄清,这将有助于国家关爱政策的落实到位,提高效率,消除误解,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凝聚力。

抗疫英雄的心,不能被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480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