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传》的作者海瑟曾说,在《潘传》问世之前,刘海粟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文章中向任何人提起过他与潘的友谊。反而是小说出来后,刘海粟主动找她。石楠也明确表示:“我创作了他(指刘海粟)和潘之间的故事,因为我写小说,小说是允许创作的。我写《潘传》只是为了创作一部文学作品,从没想过用它来巴结刘海粟!”潘的真面目,经过几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刘海粟的润色,已经模糊不清。幸运的是,她留下了几张优秀的自画像,从中我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潘郁亮。真正的潘是个有男人味的女人,做事直来直去,这一点可以从画家们在法国旅行的回忆中看出。60岁的法国画家何慕群曾说:“在巴黎生活后,我和潘交往频繁,在艺术和生活上得到了她的指导和帮助。潘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慷慨助人。她经常留短发,喜欢喝酒,不拘细节,说话很大声,很有男人味。晚年,她住在蒙帕纳斯附近的一条小街上。她住在顶楼,既是住房又是工作室。她生活贫困,但她勤于绘画。有时候她一直在家画画,但是一整天都不出来。1954年,法国拍了一部纪录片《蒙帕纳斯》,介绍这一带的文化名人,包括片中唯一的东方人潘郁亮。”潘擅长唱京剧。课间同学让她唱一段,她就毫不畏惧地大声唱。据说,潘在法国留学期间,经常以唱戏来排遣思乡之情。著名作家冼星海曾经陪伴过她。著名画家刘炜,即倪贻德夫人,是潘的同学。在刘炜眼里,潘大方而不拘小节。有一次他们在杭州山上写生,潘在雷峰塔的墙圈里撒尿。这时,一群男同学过来了,刘伟赶紧叫潘出来。潘郁亮蹲在里面说,“谁怕他们!他们能控制我撒尿吗?”后来,潘在上海艺术学院当老师时,有人出言不逊,性格刚烈的潘当即扇了对方一记耳光。素有“另类才女”之称的苏在留法期间与潘交往频繁。她描述了潘的一段往事:她的新作发表后,她把自己的一份作品寄给了,但没有寄给潘。潘郁亮问她:“你忘了我吗?”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潘是一个豪爽、憨厚的人。留法归国后,潘先后在上海美专和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大部分时间从事美术教育。从教后,她勤于绘画,举办了几次展览。她也是30年代中国画坛的风云人物。1935年,潘第五次美展开幕,徐悲鸿专门写了《参观夫人个展有感》一文,发表在《中央日报》上。在文章中,徐悲鸿对潘的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夫人四处游历,在西方,远离贫穷的欧洲大陆,而在中国,却是岱岳黄山九华……她的丈夫冒险探索创作之美。我道弱,因为我要受人启发。士大夫什么也得不到,却从女主角潘那里得到了...徐悲鸿对潘的人物塑造赞不绝口:他做得少,就是最好的人物。平日写的是有市井生活,清雅中的静物,质与量,皆远非古人,堪比西燕,而我若无所作为,必以此为耻。可见徐悲鸿对潘的评价很高。然而,也正是在那次展览上,潘展出了一件优秀的人体作品《人力壮士》。一天,有人在上面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妓女对她的顾客的颂歌。”这对潘郁亮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虽然走出燕化巷已经十几年了,但在封建思想浓厚的中国,依然有流言萦绕。1937年,潘再次告别故土,来到法国。刚到巴黎不久,就听到了首都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消息。潘怀着悲愤的心情,以李清照为原型,一夜之间做了一个雕塑空白的“中国女词人”,以表达对亡国之痛的愤慨。后来,在泛郁亮,几次试图回到中国都失败了。在吴冠中的自传《我对丹青持否定态度》中,讲到远在巴黎的潘对徐悲鸿领导的写实绘画深感不满,并坚定地表示,如果中国美术教育还由徐悲鸿领导,她就再也不回来了。但是,至于为什么两人关系不好,原因不得而知。后来,徐悲鸿去世后,潘也想过回国教书,但后来爆发的“文革”使她放弃了这个想法。晚年,潘生活境况悲惨,终日在阁楼上作画,1977年病逝于巴黎,葬于艺术家公墓。在她的墓碑上,用中文刻着世界艺术家潘之墓。1984年,七箱潘遗作漂洋过海运回上海。之后,这些作品被正式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共计4000余件,包括油画、彩墨、国画、素描、速写、雕塑、版画、版画等。因为潘一生卖的画很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其中。后来,潘私人收藏的一小部分到市场上拍卖。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刘海粟的名气越来越大,“潘热”开始迅速升温,也导致了潘画作拍卖价格的不断攀升。除了自画像的天价外,在2006年西陵印社春拍中,潘的《非洲裸女》也以902万元的高价中标本次拍卖。潘和刘海粟,两个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的人,在《潘传》之后,一起被绑架了。潘的经历和故事被过度解读,刘海粟在潘成功中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两个人主动或被动地在画坛制造泡沫。关于刘海粟和潘,故事还在继续,争议还在继续。大浪淘沙,历史的尘埃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冲走。只有他们的画静静地留在世上,以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