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纪录片?
可能是因为纪录片里的真实,没有表演的元素,把真实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你能做的只有震惊和思考。
今天鲸鱼介绍了一部豆瓣9.7分的纪录片,耗时49年拍摄。
导演迈克尔·阿普特于1964年开始制作纪录片,采访了英国不同班级的14名7岁儿童。他们都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流社会。
看岁月流逝,看透沧桑。
受访者年龄分别为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八岁和五十六岁。
每隔七年,导演就会找到他们,聊聊他们最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感受,听听他们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东西。
每个选择都是你命运的一部分。
这让人想起《杀死鹌鹑的女孩》中的一句话:
那时候,站在一个岔路口,看风云,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天,在你的日记里,是比较平淡而平凡的一天,你以为那是你人生中平凡的一天。
有时候起点决定终点。
七岁时,十四个角色进入观众的视线。每个孩子都是幼稚天真的,说话常常带着一种严肃感。
但是他们的生活很不一样。
安德鲁、查尔斯和约翰,三个来自上流社会的男孩,在私立学校学习。接受采访时,他们穿着整齐的英国校服,没有任何皱纹,对着镜头说话的侃侃没有任何扭动。
他们每天的活动之一就是看财经新闻和观察家,为上大学做打算,规划自己未来二十年的教育生涯。
另外,托尼,一个来自最底层的孩子,在伦敦东区长大。他7岁的时候就想当骑手,早早辍学学马,当出租车司机等等,轮番转行。他的事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光鲜。也有一些底层的孩子,被问到理想的时候,一脸懵,还有人问:什么是大学?
富家三子安德鲁、查尔斯、约翰如愿以偿,住进后面,进入自己想去的学校,进入规划好的人生轨道。
三个平民姐妹苏,杰姬和林恩,除了苏,另外两个,一个结过两次婚,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生活没有太大的起伏。还在下层社会。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孩子的眼界,这也是为什么家境优越的孩子更有针对性,有更早更好的规划,因为身边有让他们羡慕的目标群体。生活会朝着他们去的方向发展。
大部分上流社会的孩子仍然过着很好的生活,享受着优越的教育,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人生轨迹基本还在上流社会。
相比之下,底层阶级的孩子似乎在沿着他们父母的道路前进。
起点不完全代表终点。
从统计上来说,这部纪录片里似乎只有少数人突破了之前的生活圈子,进入了上流社会。
尼克无疑是14个孩子中最被认可的人。也是世俗标准下所谓最成功的孩子。他每天从农村最偏远的小学走几十里路去上学,最后靠自己的努力上了牛津。
后来,他去了美国当教授。
七四岁的时候,很明显他说话有自卑心理,各种动作都不自信。到了21岁,说话流利了,手势也更得体了,这显然是受教育的结果。我从小就对科研项目感兴趣,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鞭策自己,目标明确。我的人生道路就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展。
毫无疑问,这也是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取得的。
出身平民的苏也在生活中,慢慢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她青梅竹马的朋友来看,她似乎不想太早结婚。她想充分体验生活,尝试各种兼职。人生的路在结婚-离婚-结婚,她的努力似乎也有好的结果。56岁时,他已经成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一个学科的负责人。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轨迹。
很多人以为努力永远改变不了什么,其实不然。
微博搜索“清华穷女生毕业典礼”。7月7日清华大学2019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一位学生代表的发言让在场的很多学生和家长印象深刻。这个从甘肃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微弱却坚定地告诉几千名观众,我要在短短的一年里做一件难忘的事。
她是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毕业生。这个95后学生作为唯一的本科生代表在讲台上发言。站在舞台上,每一句温柔的话语都带着坚持和韧性。
她来自甘肃镇远,一个黄土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她第一次去参加物理竞赛实验,连竞赛用的仪器都没见过。当她终于找到仪器的开关时,实验的时间到了。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如此之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里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
但是,只有做到最好,才能知道自己的命运。
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她来到了清华校园。
即使微积分作业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和报名练习支队长都失败了,仰卧起坐100分我只拿了20分。但她还是咬紧牙关。
不辛苦。永不放弃。这是她的承诺。
她已经研究成功,决定在毕业那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去偏远地区支教。
她说:我也一直记得自己当初愚蠢的为教育做贡献的初心。清华把我们培养成了“有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要忘记“饮水思源”。朋友们都希望我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想在一年内做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
我不敢说女孩的未来会怎样,但一定是有前途的未来。
这“七年人生”非常难得。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困惑,情绪,甚至每个阶段的争论。但无疑,在他们身上,你能找到你想要的影子,那就是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