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官军衔的标志

好听的男生名2022-07-07  22

认真读过《人间大义是沧桑》的人应该还记得这个桥段:黄埔三年级学生杨立青偷了自己“姐夫”董建昌的军装,去参加广州国民政府的高级友谊招待会,不料撞见董建昌本人,瞬间暴露了自己,因为军装袖口上有两颗星,是中将的标志。老董当时是粤军第四军参谋长。

(陈填色照片)

广州革命政府初期,孙中山曾经倚重的陈炯明岳军,以及期间叛逃的云南桂军(刘洋的部队),都使用北洋军的竖肩章。许崇智和老蒋的早期照片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当时的国家军队尽管立场和派别不同,但制服和军衔的基本样式是相同的。黄埔建国后,从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开始,两广地区忠于国民政府的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

此时的“国民革命军”其实是一个大杂烩,军衔标识前期无法统一,包括粤军、湘军、滇军、新桂军、黄埔校军发展的第一军等,堪称五花八门。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国民政府也试图将所有军服和军衔“标准化”。1926年初,起草颁布了《陆军服役制度暂行条例》,规定“一般使用南军臂章,臂章一端为金属制,似青天白日,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为三条金银边以确定军衔,与以前臂章相同”

(江主席袖标)

细节就不讨论了。翻译的意思是取消原来的北洋式臂章。所有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实行军衔臂章制度,所以董建昌的中将臂章被发现是没有根据的。但早前参加整编的黄埔军和粤军确实实行了军衔“臂章”标识,也是穿着这样的军服参加北伐的。在大义灭亲中,我们应该看到杨立人的中校臂章和楚才的中将臂章,这是符合历史的。

注意臂章是有细微差别的。黄埔军校和党军第一军使用“党徽+军衔”的臂章。这个蓝天徽很特别,很醒目,属于第一类;较早纳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的粤军、新桂军军、湘军的将官,都采用了“职务+军衔”的臂章,其中就包括1927年6月“效忠”的阎锡山的部队。注意,傅当老师的照片也是中将臂章,属于第二类。

(钱大钧中将臂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臂章也成为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军官穿军装的重要区别。1926年7月正式宣誓北伐前,最早隶属于国民政府的粤军(后改编为第四军、第五军)、谭第二军、第七军、黄埔第一军均佩戴臂章。如照片中时任第一军分区长的、第七军党代表黄等人,都是佩戴臂章展示的中将军衔。

很多知名的黄埔名门都有军衔。比如胡宗南是一师团长,关是宪兵营少校营长,宋希濂是补充师少校营长,等等。这些黄埔系军官都用“臂章”来表示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汉奸的楚敏仪,当时是北伐军总司令部的医务主任,可以明显看出上校臂章的样式。陈诚是总司令部的总参谋,顾是少将副司令员。

(黄的袖标)

在后期,还有许多其他人加入,如唐生智的湘军第八军和朱培德的滇军第三军。战斗序列中已有黄埔军、粤军、滇军、湘军、军、黔军等八军十万人。这些军队更换军衔臂章为时已晚,军衔标识极其混乱,不利于各部之间的沟通和战场通信。所以在远征之前,北伐军总指挥部统一了“胸标”的方式,所以北伐军第一批十万官兵的灰色制服既没有领子也没有肩章,只有胸标(全部官兵)和几个臂章。

北伐军官兵的胸标是用布做的长方形标记,由各军的师部印制,所以大小不完全一样。一般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有半厘米左右的“色边”:将官用红边,校官用黄边,初级军官用蓝边,士兵用白边,军校学员用黑边。胸标左栏为军衔,右栏为姓名、职务、部门、任职日期等文字说明。其实和后来的国军胸标差不多。

(傅也戴着臂章)

所以北伐初期就有“见到红色就立正”的说法,因为佩戴红色胸甲的军官一定是将军级别的官员。不用仔细看军衔是什么,立正敬礼肯定没错。此外,北伐战争开始后,大批原军阀和孙从吴叛逃加入国民革命军。他们还佩戴着北洋军的垂直军衔肩章和领章,如陈毅的浙军、陈的皖军等等。战争是紧张的,没有时间改变他们的制服和标志。

那我该怎么办呢?基本上投票或宣布效忠的单位都会奉行其军官原有的军衔(北洋军衔制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甚至不需要下发一纸文书。至于军服和军衔标志,这些部队除了统一灰蓝色制服和“蓝帽徽”之外,还基本采用了胸徽的方式,即撕掉原有的五色徽章和肩章,换上蓝帽徽和肩章,一下子就变成了“国民革命军”。比如周凤奇在沪屠杀工农的二十六军,就是原浙军的部队,没多久就改了。

但要明确的是,北伐军从8个军10万人起步,短短两年就扩张到120多万人。无论是军装、军衔还是其他标准要求,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一派能大致相同就不错了,不要把这个事情当回事。综上所述,1927年以后,北伐军四个军的军服基本都是灰蓝色,而军帽大小不一(桂军是小沿帽)。大多数军官和士兵都有胸牌来显示他们的部门和军衔。

其中,蒋的第一军、阎的第三军、桂的第四军还保留或加有臂章,而冯的第二军最穷,一般只有胸标。第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革命军开始了“第三次整编”,于是在1929年1月,颁布了《陆军军服和礼服暂行条例》。根据这一规定,军衔展示的方式正由臂章向“领章”转变,所以陈的照片一定是在1928年底以后拍摄的。

(这种臂章只在黄埔系很少)

从1929年初到1935年,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和军衔混乱而猖獗。一方面,蒋介石的中央军开始逐渐换上黄绿色制服(不是一下子全部),而其他杂牌还穿着灰布制服;另一方面,军阀混战不休,南京政府无力约束黄埔系以外的军队。各派军官的军衔都是自己授予的。然而,尽管军服的样式和颜色不同,但军衔的显示一直以衣领的形式为主。从此,军衔臂章退出了历史舞台,臂章后来成为了军阶的象征。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文官处,开始统一审批和授予国军军官军衔,即所谓的“文官军衔”。这项工作完成后,1936年1月颁布了《兵役条例》,确定了军衔领章的样式。规定军服分为冬夏两种,有大礼服、正装、军服三种。官兵都用项圈表示兵种和阶级。所有兵种领章的识别颜色为:步兵红、骑兵黄、炮兵蓝、工兵白、信号兵浅灰、辎重兵黑、宪兵风红、军需紫、军医深绿、勘测卡其色、军乐杏黄色。

受限于战事频繁,军队人数达到200多万,规定就是规定,全部换装需要一点点。中央军中的调整师和整理师换装略快,其他很多部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都没有换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372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