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无限无循环的小数。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计算“圆周率”,得到3.141851。发明浑仪和地动仪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计算出“圆周率”的值约为3.162。
魏晋数学家刘徽割圆算出的答案是3.1416,大数学家祖冲之算出的答案是3.1415927。这个答案领先了800年,直到15世纪末,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得到了圆周率的精确十进制数值。
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不久法国工程师法布里斯·贝拉计算到2.7万亿位。2011年,它能够计算10万亿比特。2019年,谷歌宣布计算了31.4万亿比特。2021年达到62.8万亿。圆周率小数点后位数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计算能力的进步。“圆周率”已经成为检验人类计算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我觉得应该是第一实用功能。
计算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可以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事情,制造越来越复杂的物体。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这些数据。一般小学用3.14,初中用3.142计算。在现实生活中,制作圆形物体、规定的圆形纸片等时。,肯定要计算周长,面积等。通过“圆周率”。比如一个工人师傅要把大理石碎片包在一个圆筒里,计算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圆周率”。例如制造晶片、柱体等。这是生活中的第二个实际应用。
现实生活中的第三个应用应该是哲学的。
古人有“天圆地方圆”的观点。如果不能算出“圆周率”,就意味着找不到“地球圈”。表示圆是圆,也表示没有缺陷,同时也是公平的。《道德经》中提到的“天地不仁,万物为草狗”,其实指的是“天地为圆”的观念。老子提出了抄天地的概念,借势说“圣人无情,庶人贱狗”。为什么说是圣人而不是国王?这说明复制“天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圣人才能复制。这也说明了“圆周率”的结果永远不会完。因为圣人是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前的人。当世人称圣,后人称圣,似乎真的不存在了。
当我们知道不能复制“天界”的时候,就知道“地方”是有瑕疵的。因为有瑕疵,我们自然会保持一颗敬畏和谨慎的心,而不是盲目自大,认为人类与众不同。同样,你也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你也不能认为自己设计的东西是完美的。
即“π”可以让我们保持谨慎和谦虚,这一点在《道德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大致这三个应用。